“足记”真实的用户数据应该从3000万中去掉一半
昨天看到消息,说“足记”完成了A轮1000万美元融资,由成为资本、红杉资本、光源资本等共同投资,而足记的天使轮投资机构光速安振也在这轮进行了继续跟投。在这里,还需要恭喜足记的朋友,天使机构光速安振继续跟投,也说明了投资人对于足记的认可和继续看好的信心。
我自己对数据也比较敏感,尤其是谁谁谁家公布了总用户、活跃用户等关键信息。足记在公开的媒体文章中,透露其总用户约3000万,日活约200万,巅峰期日活达到300万,用户构成集中在80、90后,iOS用户为安卓的两倍,也就是说,ios用户2000万,Android用户1000万。
我昨晚还特意发了朋友圈,称赞了足记发布的数据相对靠谱,但下面很多留言的朋友都说,表示怀疑,身边很多人都没有用足记了,怎么可能有那么高。后来我还在朋友圈澄清特指的是日活比例(社交产品6.6%的日活比例,其实不算是很好的数据,因此我判定足记没有太夸大),朋友的质疑更加激发了我对足记绝对值的好奇。
是,我就经常各种数据比对,各种求教做过渠道的朋友(我之前做过视频社交类和新闻类产品的渠道工作),足记的用户在1500万左右。
首先,“足记”在app store排行榜总榜前10位置的时间大概在3月13日至4月8日左右,总共时间不到1个月,预计激活量在500-600万之间;
其次,2015年4月至今,在appstore总榜单中(前150名)出现时间也不到1个月,ios用户新增速度肯定答复下降,经过我的各种旁敲侧击,4月到7月,预计激活量在300万-350万左右;
因此,足记ios用户在1000万左右,假设足记ios和Android用户2:1的比例是正确的,那么足记的Android用户应该是500万左右。
我们看“足记”历次版本的更新记录,足记引爆朋友圈其实在今年的3月上旬,我们把“足记”爆红的原因归功于其“电影大片”模式,实际上,“电影大片”的模式,是在其引爆朋友圈的1个月前就开发上线了。
幸福来得太快,但往往幸福来临时,又是有迹可循的。2月3日上线“电影大片”新版本,2月7日,在“旅行”分类中还排在第800名,第二天,就冲到“旅行”分类中第156名。两周之后的2月25日,足记冲进“旅行”分类前100名,再过两周时间,3月13日占领了“旅行”分类第1名,总榜第8名。
好景不长,4月份,足记就开始迅速下滑,5月份就丢掉了appstore前150名的榜单名次,一直到近期在600名次左右徘徊。
4月份,不停fix bug,面对急剧下滑的数据,5月份开始主打story organization and story telling的路线。希望借此劝说用户继续停留在足记,用电影大片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方面做好用户的内容和关系沉淀,另一方面主打电影故事,来提升产品的媒体属性。
(左图为“友拍”发现页卡,右图为“光圈”发现页卡)
主打story的图片社交产品,我最近在用的是人人网旗下的“友拍”,人人网,虽然renren.com做的不怎么样,但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社交功底,我觉得还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相比另一款图片社交产品“光圈”而言,友拍在内容和用户发现机制的设计上,更胜一筹。具体的讲,友拍左栏通过下滑,拉取系统推荐单张照片和故事图集去发现内容和用户,右栏通过用户关注栏和精选用户3张照片去发现内容和用户;光圈则直接精选出十大照片,直接走的是中心化的运营思路,而照片和用户发现则在左上角指南针标示,点击进入。显然,光圈的发现成本更高,且采用的是常规的中心化运营和频道设置。
“足记”比较麻烦的是,timeline中的用户ugc内容和发现侧电影场景旅游地简介,这两种不同内容的断层。用户在体验和使用产品的逻辑,显得有点突兀。直白点,就是我来是来发图做大片的,还是来看电影拍摄地的介绍的。这两个东西,拼凑在一起,感觉怪怪的。
所以,我觉得接下来,足记,势必要好好想想怎么解决这个冲突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样,天使投资者继续跟投,说明还是看好足记的未来发展,也许足记创始人杨柳正憋了一个大招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我这一辈子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本文由姑婆那些事儿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违者必究。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