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系列7】动脉网创始人李大韬:三个认识12年的创始人从码字起步,如何用一份报告撬动互联网医疗行业?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640.jpg

来源 | 猎掌门

记者 | simon

编辑 | simon


李大韬 LIDATAO


李大韬,北京蛋黄科技创始人,蛋黄科技旗下的动脉网已经成长为专注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研究的专业机构,先后组织发布过多个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其中《解构春雨医生报告》、《全球互联网医学影像创新趋势报告》、《全球养老轻资产创业投资趋势报告》等多个系列的报告影响甚广,动脉网的相关研究被券商、行业研究机构大量引用。


发现趋势,定位方向


➢积跬步:大学学习、职业经历的积累


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人们的视界,人们发现过去熟悉的世界突然展现出一个跟我们过去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的图景,觉得互联网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当时各种互联网概念和互联网企业开始兴起,比如当时有家企业说你下单买一个东西我一小时内给你送到,那时候其实快递还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就陆续死掉了,因为想法太超前了。


当时有很多媒体涌现出来,比如像三大门户网站都是那时候起来的,媒体这一块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互联网周刊,当时是一个大刊,会经常写很多深度的分析性的文章,从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建构一个新世界里面所需要的架构体系,当时在学校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它的杂志,一周一期,写得很厚,我当时做了好多笔记,从那时候开始就学到了很多互联网知识。


毕业的时候我用我学到的互联网知识写了一份几十页的报告,投给了当时最大的家电销售连锁企业的网络子公司,他们觉得我写的很专业很前卫,就把我推荐到集团的研究室,那时候就觉得做行业研究还是挺有意思的。当时就开始觉得如果能够在一个领域刚刚兴起的时候,用研究的方法去做这件事,就有可能很快做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这个行业给打透。


➢致千里:确定创业方向,医疗+媒体


2013年初,跟辉光和贝妮聊,觉得那个时候出来自己做点事情是一个比较好的节点,我们定的方向就是医疗,方向定了就正式从基金公司离职创业了。


为什么会选择医疗行业呢?


我自己是佛教徒,相信因果律,在跟辉光和贝妮讨论创业方向时,认为我们要给自己积累一些福德智慧资粮,有一些领域是不能做的,比如杀盗淫妄酒这些,能做的方向必须是可以积累福报的。


曾经读过一个佛经叫《慈经》,它里面核心的思想就是“愿众生无身体的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实际上身体痛苦和精神痛苦都可以通过医学技术的手段来解决,也就是说医疗是为众生解决痛苦的一个领域,这是可以帮我们积累福德的行业。


另外从商业的角度上看,现代医学体系从19世纪建立以来,这个行业就没衰落过。其他的行业都是有周期的,比如说煤炭、钢铁现在都变成了夕阳产业,以及其他领域很多产业都是这样,都有一个周期波动,但是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医疗这个产业永远不会衰落。


所以,总结起来,从商业角度选择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2012年智能手机开始大规模普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了我们一个新世界的入口,新的用户界面,新的操作系统,新的美学。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跟过去互联网PC端时代完全是不一样的,它使得我们人跟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比如我可能24小时在线了,这是一个新的模式的诞生。


二是因为医疗行业是一直向上的,2012年又面临一个长期牛市的新起点,几乎是抗所有风险的一个领域。而且医疗行业相对比较封闭,在新技术和新概念面前,未来潜力无限。


这些东西叠加在一起,我们觉得医疗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是当下我们局限在这个细节里面,我们看不清未来,但是我们所有人都相信它未来会发生一个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可以做一些东西出来。


确定了方向,就要找切入点。


我们三个合伙人都有媒体背景,贝妮是咨询公司出身,曾经在《中欧商业评论》写过不少案例分析。


我们13年时候的判断是在一个领域刚刚兴起的时候,其实有切入点,就是做媒体。我们反过头来看, 比如说电脑报或者赛迪传媒,他们是属于PC时代的媒体高峰,伴随着电脑进入家庭的那一波大浪潮诞生了很多媒体,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计报等等。互联网兴起之后,《互联网周刊》、《IT经理人》,这是一波。我们看下来他们的发展周期,基本上是15-20年,一波大浪潮过来,肯定有跟着这波浪潮同时起步的一个媒体或者几个媒体。


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互联网医疗那个领域里面,发现没有媒体专门盯着那个领域。所以就决定要做一个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垂直媒体。


寻找内容方法论


正式决定开始创业之后,马上就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没有资源,没有行业人脉,做媒体,大家能想到的就是做新闻、资讯、做采访,没有人认识你,人家不可能接受你采访的。


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论来自金字塔模型,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提出的,底层是Data,上层是Information,再往上是Knowledge,顶层是Wisdom。


我们把Data定义为指离散的数据、新闻,新闻的价值是转瞬即逝的,它只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即资讯类的快新闻,我认为其价值有限。真正有价值的在事件背后,它的逻辑是什么,我们要从一个点发掘出这个企业做这件事情的一个商业逻辑、商业判断。


Information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当一个领域刚刚兴起的时候,它的逻辑、脉络非常复杂,但是这个世界呈现出一个混沌的界面给我们,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把这个混沌的世界条理化、逻辑化、清晰化,让大家不再毫无头绪地去尝试。比如说某个企业在医疗领域里面有投资、布局,大家看到都是散状的、点状的,我们就把他们做的所有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它梳理出来,在过去两三年之内他们投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事,在医疗领域里面买了什么公司,这都是新闻,我们再按条块、逻辑分成一块块儿的,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这个公司都干过什么事,它未来可能会干什么事。


Information是对世界图景的描绘,这是一个编辑的功夫,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编辑这个图景。比如说我们当时做过很多细分领域的APP的梳理(糖尿病、肿瘤、健康等),这个领域里面究竟有多少人在这里面创业,他们做了什么事,把这事梳理好,后面有好多人在学我们。


再往上走就到Knowledge那一块,Knowledge我们把它定义成行动的能力,我对世界有了解之后,要内化成行动,我们这一块是怎么做的呢?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我对宏观、中观层面的行业产业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微观怎么了解?


我要做一个手机,我要了解另外一个手机厂商怎么做的;我要做医疗领域里面的创新,我要了解跟我对标的公司他们是怎么干的?于是我们就想用案例,我们想着做成这个行业里面最好的一个案例库,有点类似于商学院案例教学的那种性质,后来我们大概写了将近200篇国内外的案例。


通过大量的案例,一来可以快速的缩短创业者对这个行业的认知,第二在缩短认知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提供他一些行动的指南,为所有有需要的人提供价值。


模型的顶层是Wisdom,智慧是建构在我们对历史的掌握和当下发生事件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未来的判断的能力。我们对未来是要有判断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巨变的时期,所有过去的既有经验,还有对事情的理解,可能在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当下乃至未来都是不适用的。我们的判断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创业之初定了一条原则,不允许大家写判断、评论,尤其是对趋势、行业、企业的否定性的判断。


我们决定不写负面、不作评论、不做标题党,还有一方面考量是这样的,我们希望动脉网向世界释放的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善意的东西,这样世界展现、回馈给我们的也是很大的善意。这个行业里面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瑕疵,作为观察者,要学着去理解他们。我们的很多案例都是中小公司,对于一些小的、成长中的幼苗,他们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参天大树,在他们最弱小、刚起步的时候,你能够作为一个朋友去帮助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对你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在人家刚刚起步的时候,去呵斥、责骂,这些也可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但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想做的,跟我们的定位不一样。


方向明确,从0开始


➢团队


起步时候加我一共三个合伙人,我们到今天已经认识超过12年了,是背靠背的信任。刘辉光是我原来电脑报的同事,是中国很牛的一个写球评的人,评论性文章写得非常漂亮,而且他情商超高,看人看得很准。我们现在的团队基本都是辉光组建起来的。另外一个合伙人顾贝妮之前在一个较大的民营咨询公司当研究院副院长,后来去中欧商业评论当高级编辑,写过很多案例,可以说贝妮的研究型风格决定了我们的内容特质。我们三人关系一直非常好,后来说我想出来创业的时候,首先找的就是他们两个。


最开始的前几周,我在辉光家里的餐桌上开始写稿子的。去年辉光写过一段话描述了我们那段时间,“那时的我们不会说风口这个词,只是默默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自我学习,我们不敢轻易去发表文章,因为过不了自己那关,我们甚至删除了不少头两个月写的文章,我们也害怕让别人看到我们的网站,因为它是如此的简陋。”

我们第一个办公室是一间有着大大落地窗的房间,窗下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园。2014年7月,我们第一位同事入职,她具有生物工程背景而且曾经在一家上市药企里工作,现在她已经成为我们的核心骨干。

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不到2年的时间里,有30位认可我们价值观、方法论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件事情的未来价值的同事加入进来,既有大型咨询公司出身的资深咨询师,也有刚毕业想在医疗领域扎根发展的小朋友,比如我们首席医学官,他出自医学世家,从北京大三甲医院辞职到我们这边来,再比如14年有一家投资机构的投资总监很看好动脉网,想投资我们,我们说你投钱还不如投人,他观察了我们小半年的时间,后来他就过来了。再比如说我们研究部,有三位同事都是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出来的。


动脉网能吸引这么多优秀的人过来一起做事情,我也觉得很开心很荣幸。


➢内容:艰难的拓荒


2014年7月的时候,我们开始做采访,因为没有资源,只能去找电话然后一个一个打,这个过程很艰难,一开始也没有影响力,别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只能脚踏实地一个一个做。


9月份的时候我们开始做春雨医生的案例,这个案例报告让我们在行业里面真正获得了大家认可。月初开始录春雨医生APP上的数据,一个医生15个维度,这样算下来两万多名医生,大概30万条数据,我们九个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录,就手动录,比较夸张,比较累,大家当时都比较崩溃。


当时做数据清洗的时候比较头大,因为医院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一个医院有好几个名字,你没办法统一,我到卫计委网站上去找医院数据,卫计委上面的医院数据还不全,不含武警的、不含部队的、不含中医院的,我只好又把那些医院加进来,最后我自己整理了将近1万家医院的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医院的级别,比如说三甲、三乙的、二甲等,你去搜索会发现很多网站上显示的不一样,好多医院我都是一个一个到网站上去核对出来的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基础性的数据在一些网站展示出来的都是有问题的。光清洗医院的数据我都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11月份完成了将近100页的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用了一整版转载了精简版本。也是因为这篇报告,让很多人看到了动脉网的脾气、秉性以及呈现出来的特质。


➢运营:价值驱动


现在我们线上每周三有一个微信的群访谈,已经成了动脉网一个小品牌了。之前我们邀请了上海第一妇婴的段涛院长过来分享,跟大家分享互联网医疗;张强医生的很多重大事件也会通过我们的群访谈进行深度的解读;最近树兰医疗发了50亿的基金,这是一个大事件,然后我们就请到了树兰的创始人郑杰到我们这儿做了一个分享。


我们做微信群访谈是想让对这个行业有了解、有认知、有思考的人,能够把他们那些思考分享出来,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们希望我们的文章、活动都能够为更多的从业者、观察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前几天有位行业大佬给我们说,他自己的关于互联网医疗的书里引用了很多动脉网的研究,这让我们非常开心。

首先是要帮助别人来做事情,出发点就是这样。之前跟联想之星合作进行的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培训,也是联想之星第一次把其体系化的创业培训与外部机构合作,并且是与一家创业机构合办,这次培训从数百个项目里筛选出28个项目,现在28个项目大家基本每个月会聚一次,互相鼓励,互相讨论,互相温暖前行。


➢盈利:该来的总会来


一开始并没有想怎么挣钱,媒体肯定能挣钱,只是挣多挣少的问题。现在我们做报告有一些收费,活动上也有一些营收,还有一些研究性的收入,现在收入还算可以。我们的报告,有不少朋友都会定期等我们报告或者问我要我们研究部出的报告,还有一些机构都直接拿着我们的报告去找投资项目了。


办会是一种赚钱的方式,但是我觉得有些喧嚣和热闹,我们不是特别喜欢那种形式。我们自己提了一个方法论,就是要下笨功夫,我说我们动脉网是一群资质驽钝的人,我们不是聪明人,不是聪明人就用不是聪明人的方法来做,用比较笨的方法来做。所以你问商业模式是什么,怎么挣钱,我的回答是坚持你自己的方法,这个世界会有买单的。


关于未来我们想做成这个行业里面,医疗健康产业领域关于商业模式和投融资最好的一个研究与咨询的机构。未来的盈利潜力和构想主要还是围绕创业项目 、商业模式这个角度走,以研究团队为内核,形成一个独特的标的,完成这个行业不管是中观还是宏观的分析,再回归到这个企业微观层面上,帮助创业者往前走。


➢文化:愿力与未来


我们每个月会给每个员工发一笔钱叫父母赡养费,没有结婚的同事,就发每个月一百块钱,打到父母卡上,结婚的同事就是双方的父母,打两份,从我们公司成立到现在一直这样坚持着。在我的观念里,父母是根,子女是花和果,我希望通过公司微薄的力量来孝敬长辈,这样每个人的福报都会增长,公司的福报也会增长。


前段时间开年会的时候,给我们很多同事都发了期权。这事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我们三个合伙人的,而是我们所有同事的,这事能不能做成,就看大家。未来取决于我们的出发点,也取决于我们是不是能够坚守我们想做这件事情的想法,然后往前走,有个词叫愿力,你有一个愿望,大的愿望才有大愿,当没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碰到困难碰到挫折可能也就跑掉了。


我们相信技术的力量会改变很多事情,每一种革命性的技术都会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当下所面临的尴尬的医疗境地,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检测等技术的演进会逐步塑造一个完美的医患王国。我也相信,动脉网作为一个有秉性、有愿力的企业,会在通往美好的征途中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力量。


姑婆那些事儿ios快速审核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zhuanti/3128.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谢谢!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