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榜、果壳、六神磊磊等12个顶级大号,是怎么完成第一个小目标的?
来源|插坐学院 ID:chazuomba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刚刚转行做新媒体的人,都很苦恼第一批用户如何获取。我们采访了 12 位顶级微信公众号的负责人,聊一聊,他们第一批种子用户是怎么来的。
01、「六神磊磊读金庸」
关键不是人肉推,而是先服务好100人
「六神磊磊读金庸」创始人六神磊磊(6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六神磊磊,我有一个很奇怪的职业,就是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我是怎么得到第一批用户的。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之前自己在朋友圈发了几次,有了一百来人的关注,人数慢慢变多。
我发现一开始大部分都是同事,然后出现了同行,再往后出现了同行的亲戚,接着出现了同行的亲戚的同事,再接着出现了同行的亲戚的同事的亲戚,总之圈子一点点扩大,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墙,就这样人慢慢多起来了。
好像往朋友圈硬推的办法,我们叫「肉推」,就是人肉推荐。现在有的公司如果员工不肉推的话,老板还不高兴。
其实怎么推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要好。比如你一开始有100个人,把这100个人服务好,至少不要把他们看吐了,如果把他们看吐了,跟你关系再好,也不会推到 1000 个人去的。
现在咱们特别焦虑没有渠道,可是你只有 100 个人的时候,不把他们服务好,就想服务 10000 个人吗?这是不现实的。
还有一些人,一说到别人的成功,就特别会给别人找理由,比如说「他不一样,他有渠道」、「他做的早,他赶上窗口期」,反正我自己呢,什么渠道也没有。
与其给别人找理由、找借口,不如自己把内容做好。
02、「商务范」
死磕装逼范儿,一群好基友
「商务范」创始人邓潍(121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商务范创始人邓潍,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我们商务范是如何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是这四个方面。首先我在 2013 年就做了「商务范」,那时占了时间早的便宜,做公众号的人很少,竞争也不像现在这么激烈。
第二,很简单,当然你做了公众号之后,你就得厚得下脸皮。比如我当时就给微信里所有的朋友推荐了一遍,让他们都关注。
第三,我当时加入了一个靠谱的组织,比如当时我在做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我是盟主,后来我们联盟里的成员发展到了上百个。比如大家今天熟知的「视觉志」、「金融八卦女」、「华尔街见闻」等等,这些都是早期做联盟认识的小伙伴。
我们联盟成员之间也会相互推荐,而且这种推荐效果会更好。当时我们做公众号很稀奇的,大家关注了你,还想再关注其他公众号。当你给用户推荐的时候,他们就会非常的感兴趣。
第四,想要吸引和留住用户,最重要的还是看你发什么内容。像当时我们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定位,商务范的英文是 Buiness Fan ,我们的谐音就是装逼范。那我们的定位就是装逼指南,包括商务人士的各个方面,比如穿什么西装,带什么表,开什么车。
那我们所有的作者,包括我自己,所出的内容还是围绕着装逼这个话题。而这些内容也在朋友圈获得一些转发,最终我们积累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03、「书单」
研究微信文章传播规律
「书单」电商负责人志君(9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微信公众号书单的志君。
关于「书单」是如何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其实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做内容。
最开始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我们知道要做一篇好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从一开始做公众号,我们就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是如何传播的。
我记得当时我们还画了一个链条。
那么我们在找选题,以及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在这些关键节点上使力,在表达的时候,也会转换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符合微信公众号的表达。
我记得文案界的传奇人物约瑟夫·休格曼就说过:
一则广告里面,所有元素的出现,首先都是为了让读者阅读这篇文案的第一句话,然后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
其实我们做内容也是如此,从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些钩子去吸引用户不断往下读,所以我们在整篇文章的完成过程中会打磨了又打磨。
比如说标题,虽然我们没有说起到100个这么多,但几十个是经常有的事情,我们会取不同的标题,然后去比较,大家去选择,去投票,看看哪一个标题最有吸引力,最能够表达到文章的意思。
在文章推送之前,我们还会发给一些朋友测试,看看有哪些细节还需要优化。
书单的第一次用户爆发增长是在去年的5月份,当时我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用 Uber 接了几回妹子,回来改造了一个公司》,当时这篇文章在三天内的阅读量就达到 200 多万,有 500 多个公众号转载了这篇文章,用户也因此增长了 2-3 万。
这篇文章页并不是说突然间就爆发的,而是我们在打磨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从标题、导语、到正文、到结尾,都花了很多心思,当时也是花了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完成这篇文章。
那么到现在,其实我们对内容的要求还是没有变,而且是越来越严格。
因为对我们这样一个以内容见常的公众号来说,好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去制作、打磨的。那么他带来的价值,有时候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以上就是书单实现第一个小目标的一点小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04、「阿司匹林博物馆」
每一篇都用心,用户自然会粘你
「阿司匹林博物馆」创始人赵越(47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阿司匹林博物馆的越哥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的阿司匹林博物馆是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阿司匹林博物馆是在 2014 年的 11 月 3 日发了第一篇文章。 然后那时候发的第一篇文章叫做《黑童话》,写的是一个关于黑童话电影的一个整合系列。 当时刚开号的第一篇文章获得了三千多的阅读量,就是觉得还可以。
然后第二篇又写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爱情故事,叫做《一个艺术家不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这篇文章呢是我开号的第二篇文章,但是在当时获得了300多万的阅读量。
其实我也是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因为第二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关于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行为艺术作品,在国内非常少的资料。因为那个时候是 2014 年,我刚刚看了他们的纪录片,觉得很有意思。
然后我就去国外的一些网站上翻墙,去找了他们的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合了这样一篇文章。 然后这篇文章,增粉 5 万。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头,然后在第二篇之后,体会到了内容对于一篇新媒体文案的稿件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在第三篇之后,我每一篇都会寻找有意思的、平时可能看不到的,但是又觉得很有趣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基础粉丝开始,我每天都去更新一些比较好玩的东西。 接下来的第一批粉丝就是在这个 5 万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人去转发去推荐。
早期的用户,真的是根据内容来吸引过来的,所以他们都黏性非常的高,此后会常驻的。一直到现在我已经快 50 万粉丝,早期的那些粉丝他们还都留在这里。
就是从第一篇开始,一直到现在他们都没有走,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如果是用心去做的话,粉丝黏性是非常高的。
所以我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是靠内容来吸引他们过来,然后一直留在「阿司匹林博物馆」的。
05、「金融八卦女」
先是微博爆八卦,再来微信讲升华
「金融八卦女」联合创始人Suzy(120万用户 )
大家好,我是金融八卦女的 Suzy ,今天来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我们「金融八卦女」是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说到种子用户,其实我们是在微博上聚集起来的。我记得当时我们发的第一条微博是某个基金大佬他的婚外情的八卦,而且我们当时点名道姓发,所以很快这条微博就获得了几百的转发,而且我们的粉丝也从 0 到 3000 的聚集起来了。
虽然后来这条微博有被删掉,但是整个金融八卦女的名声已经在圈内流传开来了,大家都知道微博上有一个非常敢说真话,非常敢爆料的八卦女,所以大家有什么劲爆的一些圈内的八卦爆料,也会第一时间发给我们。
所以,这些种子用户他们会持续不断的给我们爆料,然后我们又通过这些爆料八卦又持续不断地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是我们最开始在微博上聚集种子用户的一种方式,其实主要就是靠内容。
当然我们当时很多内容,有一些大号会分享转发,也是通过这些大号带动了整个内容有一个更大的曝光量。
刚刚我们说的是「金融八卦女」在微博上是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到了微信上,当然第一批种子用户我们就是通过微博来导过来的。
但是,后来我们在微信上其实真正吸引用户的,就不局限于只是劲爆的八卦猛料了,我们也将八卦精神升级了一下,将它提炼为一种怀疑和探索的精神。
所以我们后来发的这些八卦内容,其实就不局限于原来微博上发的那些小的八卦爆料了,我们可能会在微信上更注重长篇的内容,更有深度的内容,当然这个深度其实我们也是用八卦精神来做的。
比如说我们之前八卦扎克伯格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这种八卦是比较正能量的八卦,大家都会想要去了解,这种大家感兴趣的新型的富豪他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种非常正能量的八卦,像这样的内容还是很受欢迎的。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06、「毒舌来啦」
除了分析平台机制,还得树立个人 ID
「毒舌来啦」创始人高小毛(5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毒舌来啦的高小毛,也就是毒舌奶奶 CC。
昨天看了一个亿之后呢,心情有点小忐忑,不过我一想:人总是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一个亿就算了,今天说一说当年我是怎么攒到第一万个用户的吧。
其实在做微信公众号之前,我是在豆瓣写文章,当时先去研究了一下豆瓣的整个的运行机制。
比如说他的小组是「文红人不红」。也就是说大家看帖子看得很嗨,但是没有什么动力去关注这个写帖子的人的其他动态。
另外还有一个是豆瓣的主页,和小组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主页的内容偏鸡汤、文艺,大概的载体基本上是鸡汤类的文章,时尚类的文章,以及整理的非常精美的相册,这种在个人账号里会比较火。
但是问题又来了,豆瓣的话个人账户你很难获得种子用户。
所以我的做法是一开始先在论坛发帖,然后就在这个帖子里不停的宣传自己的个人 ID,等到我的个人 ID 大概有 500 还是 800 人的时候,我就开始写鸡汤。
那个鸡汤我还记得名字叫《都给我有女神的外表爷们儿的心》。那个时候大概是在 2013 年底 2014 年初的时候,这种类型的鸡汤还比较少见。
豆瓣有一种机制,如果你短时间内获得了比如说只有 10 个人或者 20 个人的转发,他的系统就会识别到他的编辑手里,他的编辑看到之后可能就会把你推到首页。
然后我就第一次上了豆瓣首页,当时好像两三天之内就两三千粉丝了。我就再接再厉又写了几个鸡汤,后来就一万粉丝了。
我的第一万个粉丝就是这样来的,希望这一点小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07、「ONE·文艺生活」
打造领军人物,树立关键先生
「ONE·文艺生活」主编 小饭(10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ONE·文艺生活」的小饭。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我们「ONE」是如何获取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其实我们比较特殊,我们的初始原动力是一本叫《独唱团》的读物,因为这本读物在那个时代非常有名,可以这么说吧?
当我们从传统媒体转身来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就天生带了一些优势。考虑到那些不能说明的原因,我们在做「ONE」的时候有一些忌讳和一些新的选择。
取名「ONE·文艺生活」,也是希望把平台更偏重文艺,做优质的生活陪伴品。
起初我们抓住了大约几十位非常厉害、非常优质的作者,他们为我们「ONE」供稿,我们在微信上分享和推送。也就是说,他们同时在我们的 APP 和微信端两边供稿。当然,那时候也配合着微博上的花式推广。
这些作者成为了我们除了韩寒之外,重要的领军人物和关键先生。
一方面,我们强化这些作者的优势,另外一方面让我们的用户认可这些作者的同时,也认可我们编辑部和平台的趣味。这种趣味的认可,我理解是很重要的。
谢谢大家。
08、「果壳网」
已成大众科学媒体,做好自己就可以
「果壳网」主编徐来(18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果壳网」总编徐来,今天我和大家聊一下果壳网和果壳网公号是如何获得种子用户的。
那首先是果壳网。果壳网刚刚上线的时候,它几乎完全由 15 个主题站构成,就是一个大众科学媒体。
而这样的大众科学媒体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环境当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支科学传播常备军,所以对我们来说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大家都只能来看你。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以及随后的核危机就是这样的事件。果壳网因此第一次出现因为主动访问太多而宕机的情况。
其次是果壳网的公号。我们一直都非常关注内容输出的渠道建设。尽可能早的去建立相应的微博号,并且很快成为大号,同样当微信推出公号功能的时候呢,我们也是第一时间入驻并开始了运营工作。
当时在内容生产和推送方式上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具有了很强的优势,所以对我们来说只要做自己就好了。
再加上公号开创早期的一些产品运营上的协助,那我们很快就积累起了订阅人群,并且将这个优势稳定了下来。
09 、「新榜」
榜单已成爆品,首抓单点突破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5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新榜」的徐达内,今天来跟大家说一说我们新榜是怎么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当然是发榜单。
大概正好到现在两年了吧,2014 年的七月八月的样子,我们发了第一期,也是国内第一个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排行榜。
那正好我当时我有一个专栏叫媒体札记,也是主要是做媒体这个行当的人关注比较多。
我们先通过这个渠道把榜单推出去,然后再开设单独的公众号,然后再持续性的包括去做分类,去把它做的越来越细致,围绕榜单去做。
榜单现在理解起来也算是一个爆品吧。围绕这个爆品我们接下来再往深里去做,再去做我们的行业情报、分析、访谈、包括现在我们再介入到内容营销层面的一些案例的分析。
那么第一批种子用户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通常来说都是榜上有名的这样一些头部的 KOL ,头部的大号,他们其实对我们来说有非常多的商业价值。
到现在我们还是坚持在发布我们的榜单。当然我认为榜单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切口,而且基本上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内,榜单的竞争已经结束了。
大家都可能,整个行业里基本上都是以新榜,特别是新榜的五百强作为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评判的标准。
这当中一开始榜单这么一个爆品策略,对我们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当然如果只是榜单的话,我相信可能也不够,所以这可能也算是一个单点突破吧。
10、「芥末微报」
还记得2014年的新年签吗?
「芥末微报」创始人 池骋(40万用户)
大家好,我是「芥末微报」的池先生。今天跟大家来聊一下「芥末微报」是如何获得第一批种子用户的。
如果你是新媒体的一个老司机,你一定记得在 2014 年底,朋友圈会刷屏这样一条信息:《我的新年签是……》。当时很多账号借助新年、春节这两个时间节点去做手机摇一摇、测运势的H5小游戏。
当时我们的团队就想: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这样的测试,而且当时微信也没说诱导关注、诱导分享(属于违规行为)。于是我们就做了一个原创的 H5 测试,叫「用塔罗牌来测试你的新年运势」。
因为塔罗牌一共有50多张,我们就做了50多个页面随机跳转,根据大家随机抽到的内容来去解释新年的运势。这个测试是当时的一个实习生,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的内容编写和策划。
然后用了 3 天的时间,让我们的关注量从 1 万涨到了 15 万。这 15 万就成为了「芥末微报」这个账号的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后来,我们就顺着「大家都喜欢做这样的测试」的趋势,做了一些「测试你的开学运势」,「测试你的期末会不会挂科」,以及测试你的3月签、4月签……
初期我们做这些的时候,我们都是去原创的词、原创的背后分享动机。直到微信说这样影响朋友圈的体验,这么做是不可以的,会封号。
这个时候我们也中枪了,我们被封一个月的号。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反思,也在去想我们下一步的运营的新路线和方向。
我们决定扎扎实实地去做有趣的内容、大家喜欢的内容。于是我们在我们的第二阶段,真正的去通过内容运营,让我们的关注量由当时的 20 万,到现在这个阶段的接近 40 万。
这就是我们「芥末微报」的第一批种子用户获取的故事。可能到现在已经无法被借鉴了,但是我们依然相信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值得大家去传播的,甚至让你在一夜之间拥有很多粉丝的机会,以及值得去策划的内容。
OK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