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革命》作者仇勇——微信号生态出现板结,微信创业到底还有没有机会?
来源 | 猎掌门
访谈 | 王静静
责编 | 严小寒
仇勇 传统媒体老兵,新媒体新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系,在传统媒体工作了16年,历任《商务周刊》高级编辑、《环球企业家》杂志执行副主编、中信出版集团新媒体总执行人、海尔集团企业传播总监。著有《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等书。 王静静WANGJINGJING 原创业家i黑马资深记者,原黑马基金投资经理。2年资深科技媒体人经验,累计发表近300篇商业媒体文章,单篇阅读量过千万,擅长新媒体热点传播与用户体系运营。著有畅销书《创业小败局》,京东商业类书籍热门排行榜前十。 和仇勇老师见面约在中关村一家地下咖啡馆。经过密集的电子商城,销售人员似乎比顾客更热闹,比起兜售产品,他们反而更加愿意和你聊天或者指路。电子产品实体经营最辉煌的那个时代已然过去,可是残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仍充满激情。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样在这个时代剧烈的变迁,在北京这个城市,一夜醒来,数百家公司迅速崛起,数千家公司迅速消亡。 仇勇和王静静,一个在传统媒体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兵,一个成长在新媒体时代信誓旦旦的创业者。当他们坐到同一张桌子上,谈到的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逝去和这个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在于,这个时代内容创业的本质。 【针尖不对麦芒】 猎掌门王静静对话仇勇 「新媒体浪潮下的思考」 1. 所谓“有尊严的创作”或者“有尊严的内容创业”一定是跟稿费没有关系的。 2. 内容创业本质是手工艺匠人群体的崛起和自由联合,即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所专长的细分领域去内容创业。 3. 内容创业可尝试的四个方向:高级软文;故事化电商;情报+社群;非虚构写作。 4. 内容创业简单来说需要三种能力:是否有优质内容的制作能力;是否有精准用户的获取能力;是否有品鉴事物的审美能力。 5. 在新媒体这件事情上,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传统媒体人过去的经验并不是所谓的“先发优势”。 仇勇问王静静 仇勇:你开始是想做垂直服务的培训和招聘,当你能力覆盖不了那么多的时候,为什么放弃其他领域,只选择了新媒体来做内容? 王静静:新媒体和O2O一样,未来会成为所有产业的基础标配,会出现媒体+或者+媒体的模式。过去企业可能通过官方网站跟用户互动,但是今天必须要做内容和媒体。内容这种东西很难说它有什么实在的好处,比如它本身去卖钱其实是不靠谱的,至少卖软文这事持久不了。内容最大的好处在于,通过媒体这个连接器,能够带你接近想要的这种圈层资源的人。 这让我认知到必须做一个企业都能够接受的东西。新媒体最大的好处在于,基本所有企业都需要它。大家都在讲互联网+这种趋势,但今年的趋势一定在新媒体,因为过去百度Seo通过获取流量来获取用户的方式越来越失效了,新媒体开始成为获取流量最主要渠道之一了。 从2C角度而言,内容是一个低成本获取流量的方式,我做内容来整合资源,通过非常软性的方式跟客户以及用户之间产生联系。现在经常有人问我新媒体账号值不值钱,我总是说不用追求账号的粉丝数,粉丝的忠诚度更加重要。如果用户不能够产生强连接,就算做成了大号也没有太大意义。微信的第二波红利一定不是在公众账号上。我理解微信的本质是连接,不是公众帐号连接,是每个人的微信账号的连接。 仇勇:有没有想过你业务模式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王静静:我从来不过早去想核心模式是什么。我先野蛮生长,自然生长。互联网精髓打法就在于开始不一定要想特别透彻。得先把用户圈住,先存活。 我们的两部分业务里,2B主要是企业CEO内训这种,我的老师来源于内容采访的对象,他们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不需要产品经理,就是随机听课。客户有需求,我们就定制给他们。企业家需要的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信息对称的时代了,传统企业家可能对技术和运营的需求不那么旺盛,但是他们需要新媒体的帮助。 目前这个市场足够大,还在早期圈地的阶段,市场是碎片的,不会被统一掉只认一个品牌。媒体这东西很难形成马太效应,不会说有人做了,就没有别人的活路。 仇勇:我以为你已经做了一两年,感觉猎掌门好像很长时间了。 王静静:没有,只是因为我们很会做品牌,会拉资源,经常做那种比较大型的,很多人传播的东西。 仇勇:所以前两天有人问我,到底是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我说这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真要问什么为王?那就用户为王。 王静静:新媒体本质是用户,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用户,脱离这两项东西去谈其他东西都没有意义。做内容和渠道都是为了获取用户。我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获取了用户,还做内容干嘛?当然我前面还是会做媒体,会逐渐变成一个垂直于整个新媒体产业的新媒体,报道新媒体的新媒体。 仇勇:对,相当于一个新媒体界的36氪。但其实你看起来什么都是虚的。 王静静:但你知道,很多公司看起来什么都是虚的,最后只有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有价值。淘宝自身平台上没有任何货源,什么东西都不是它的。它本质就是信息流的交互,这就是平台。 王静静问仇勇 《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的写作动机 (仇勇在自己的新书《新媒体革命——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中,记录了包括与吴晓波、牛文文、邱兵、李岷等人的等对谈实录) 王静静: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跟那些人聊聊,还要写《新媒体革命》? 仇勇:2014年,当时我们几个好朋友坐在一块儿吃饭,想干点什么事。觉得传统媒体都成这样了,我们还是应该呼吁做一些好的东西和内容。于是想做一个电子刊,名字就叫《零》,所有东西归零的意思。就6个朋友,做一个双月刊,两月轮流做主编,大家也都是零稿费。各自定主题, 但不脱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新青年》杂志当时李大钊、胡适都属于撰稿人,但却并不一定属于这个杂志社。所以我们当时就是有类似这样一个公益的想法,想做一个同仁办刊。 后来我做了第一期,就是在那个时候访谈了当下圈内的吴晓波、牛文文等等。那时候还没想写书,后来这个事大家各忙各的,我也忙了,就没顾得上,这个杂志就一直没做。 2013年初裸辞后,因为太明白传统媒体的毛病,做新媒体实验也有一些教训和体会,感觉心中积蓄已久的那一团东西要出来,所以写了这本书。顺便把这些对谈做进去了,这样大家也愿意跟我聊。 王静静:您这块已经聊了这么多案例,有没有总结出新媒体的不同套路和玩法?能总结几个比较大的类别吗? 仇勇:这话题近乎于说怎么来做内容创业,首先回到内容创业本身,我们怎么理解内容创业?我认为其本质是手工艺匠人群体的崛起和自由联合。这句话蕴含的逻辑是:相信我们每个人其实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专家,每个人都有专长,都应该找到自己可以成为专业人士的那个领域。在UGC的热闹之上,大量PGC的出现,才更有价值。互联网带来的工具解放,让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部分。我觉得这就是内容创业。 内容创业有四个方向:高级软文,故事化电商,情报+社群,非虚构写作。 关于内容创业的四个方向,以下部分节选自仇勇个人微信公众号做详细解释。 >高级软文 第一个是高级软文(Advertorial)。熟悉媒体和公关的朋友其实过去都对软文持两种相反概念。在传统媒体人看来,软文其实和广告差不多,公司公关部购买媒体版面,来获得软文传播的渠道。但严格来讲,高级软文在公关业是一个专业的服务门类。软文为什么在中国变异了,变成大家非常痛恨一个东西呢?因为写作者不是高手,又太依赖金钱去购买渠道,所以软文变成了如小广告一样的不受欢迎的东西。道理就这么简单。 但我观察到的现象是,现在,在新媒体上,正在掀起一种热爱读软文、热爱看广告的新的阅读趣味。比如“假装在纽约”、“胡辛束”和“六神磊磊读金庸”这三个。 对广告商来说,我认为这是如何在新媒体上机智地做广告的一种方式。首先,对于广告主来说,你必须心里特别明白,虽然他们都是大号,但是你买的并不是渠道,订阅人数、阅读数只是它的一个附加价值,你购买的其实是他们那优秀的高级软文制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文章赋予了品牌一种新的调性,一种新的可以被自媒体的粉丝所能够接纳、热爱、找到连接的一种方式,而且让这个品牌的故事(Story telling)具有一种趣味感。 >故事化电商 第二个就是故事化电商。就像本来生活、开始众筹和一条已经做成功的那样。我相信在未来,所有的电商卖东西,都必须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比如说,我曾经意淫过一个个人创业的项目叫做:“绝世好东西”,从一个微信公众号起步,简单说,模式就是“非虚构写作+电商”。如果你对你的写作和审美有自信的话,你就会很好的包装一个故事或者发现这个故事的亮点。 我认为类似的这种方式都叫做故事化电商。当然这故事一定不是如很多歌唱选秀节目那种什么父母早亡的悲情故事,而是要讲产品怎么制作出来的,制作产品的人有什么故事,去包装并且开启那个尊重手艺人的世界。 >情报+社群 从内容角度来说,普通的公共新闻、消息型快讯,将来一定会走向机器化写作以及免费供给。如“付费阅读”或者“打赏”这样的变现方式一定不可持续。在传统媒体时代,优秀作者的一篇文章至少是千字千元,对于现如今大家打赏的几块钱。老实说,太廉价了,没有任何可以沾沾自喜的地方。 好的内容如何卖出高价?我的观点就是,它一定是近乎“情报”——情报具有交易价值,而新闻很难被买卖。比如电视剧《潜伏》里那个国民党的情报贩子做的那样。只要内容是重度垂直、细分,比如雪球、华尔街见闻、餐饮老板内参这样的,它们的内容其实很容易变成情报。 也因此,你将很容易建立精众社群,从而很容易开始像培训、咨询、电商等变现尝试。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一定要和大电影结合起来,“钱景”无限。电影产业蓬勃井喷,但其实非常缺乏剧本。大部分我们看到的好故事来源于什么?虚构故事。比如《指环王》、《权力的游戏》、《三国演义》……像《西游记》都可以拍好几遍。但在中国这个“新闻的富矿”的国度里,有多少精彩的故事啊,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如果改变成电影是多么精彩的故事啊。我认为这才是创造好的IP,它一定是可以拿着一纸合同就可以跟电影公司谈买卖的事情。比如《读库》,每期的《读库》里都有大量的很好的非虚构故事。 王静静:前三种还见的比较多,第四个还是比较新的。 仇勇:第四种确实现在没有成功案例,有些人在做,类似于地平线,但是都还没有想到把它变为剧本去做,现在全是发掘非虚构写作这个领域。 传统媒体人的优势 王静静:我之前有一种感受,认为成功的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是挺难成功的,会有一些包袱和放不下的情结。而新媒体人可能没什么包袱,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最近发现好像那种趋势慢慢变了,最近做得比较成功的比如一条,开始众筹,包括逻辑思维,本身是有传统媒体的积累,有了积累之后,反而到后面会更长久。您觉得这两类之间是有冲突吗? 仇勇:我总结了传统媒体人具有的一些优势。 第一个叫做优质内容的制作人。如果过去你是卖房子的,肯定没有写文章,这个东西还是有一个一万小时的问题。做了十年传统媒体的人,当然知道文章是怎样的,标题怎么样,这相当于一个比较优势,经济学的概念叫比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 第二个很重要的是审美能力。意思就是知道什么是好内容。简单来说就像收藏家一样,看过这么多块玉石,自然知道什么东西好,这是过去的工作经验决定的,能够挑选的出来。 第三个是传统媒体人的传播能力。这些是传统媒体训练中带来的,这是一个训练,不是天生的。 但是不能说现在这块冒出来都是传统媒体人,这个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我的总体观点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新媒体这件事情上,我们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能成为你的老师。原因在于这件事情我以前也没干过,我过去是传统媒体人经验,我过去十年不是新媒体人经验,我是零。 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有些人可以上台去跟企业做培训,有些人在台下只能做听众,区别只是在于过去12个月大家在干什么。过去12个月你在找工作,你在谈恋爱。我在研究新媒体,我写了一本书,简单来说我只比你领先了12个月,并不是十年,这就是同一起跑线。 假如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新媒体,那时候你是个在校大学生,也可以研究新媒体,或者做一个校园媒体,可能现在就超过我了。大家其实是同样起步,只不过在过去时间点,这个历史机遇下和情境下,谁在做这个事情。所以由此导出第二个结论,将来谁冒出的问题,取决于接下来的12个月,或者接下来三年大家在干什么。比如现在踏入这行了,接下来的12个月,我每天花8个小时研究新媒体,你花12个小时研究新媒体,你还在做,有可能就超过我了。但是你如果还是继续原来的状态,还是花4个小时,我还是花8个小时,我当然可以继续领先,还会继续是你的老师,道理就是这样。 王静静:因为这个东西太新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东西。 仇勇:对,今天的很多成功并不是说找到模式了,不管是创业也好,新媒体也好,最关键大家太容易看到那一个人成功,拿一个案例证明这条路走通,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同时倒下了9999个呢。不能证明这条路就是对的,所以这个东西都是大浪淘沙,突然就冒出了一个。 咱们可以分享一下我对一条的看法,一条都是一个时间上的成功。比如说迅速拿到百万用户,做的内容很好。假如到了今年,其实可能很快把什么都超过了,因为新的热点转换就变成它了。为什么看好一条?因为2016年又进步了,我们看到很多案例在一个时点上成功之后,再没进步了。你看一条现在做什么?沿着故事化电商去做,但是如果原来内容很好,用户量很大,只接广告的话,这个模式一定不会很健康走下去。你对它的想象力扩大了,估值也扩大了,因为又进步了。我们不能去这样定义一个时间点上的成功。对吗? 王静静:明白。今天说内容创业特别火,但有没有可能其实微信公众号那波红利趋近于结束了,你今天再去创业其实比较难,可以这么理解吗? 仇勇:这个问题很难去做预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第一做内容创业这件事情,我们遍观所有平台,微信仍然是一个最低廉成本的、最好的去实践想法的平台,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尽管其他平台有补贴计划,但还是不如微信号,不是流量最大,是因为微信号工具性好,生态比较好。 但是确实出现了一个现象在于,微信号内容创业出现了板结状态,早期公众号占据了大部分流量。现在过了草莽时期,已经来分等级、分阶层了。 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个先发优势,谁先占坑谁就赢。一条是一个什么样的成功,在于投入早,大家都还没有做短视频的时候,他们就做了。如果今年再创办,能这么火吗?不好说。好多东西是这样的,由此道理来推断,如果你从一个微信号起步做一件事情,可能就得有一个新的形式。再去做传统的那几个成功案例,确实失去了时机和先发优势。由此角度来说,所谓微信红利期,这个事情怎么去认识和描述,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没落的行业,只有没落的企业”。我觉得微信同样如此,过早去预言一个东西红利期过了,实际上是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还是这样,我们在看有没有人现在可以去用微博创业呢? 仇勇:再换句话说,现在大家都可以做音频了,本来广播要没落,没准又成了热潮了呢。其实还是基于自己的优势,不要轻易去断言某个红利期过了,不要轻言成功,而且不要去迷恋一个时间点的成功,都可以去试。 王静静:还是跟内容的关系来说更大一些,就是做什么内容。 仇勇:对,就是看你做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适合做。比如我以前意淫过一个项目,想做一个类似于故事化电商的东西,名字叫做“绝世好东西”。简单来说就是非虚构写作+电商,我会比开始众筹、一条做得更极致。比如关于西装这件事情,男人都要买西装,你就知道那几个牌子,我可能会推荐一个特别小众的产品。我知道一个小故事,上海弄堂里面有一个老裁缝,做西装做了五十年,这个老裁缝做了几十年,每年产量肯定不高,但你想他的东西包含着一个很好的人生故事。 虚构写作什么意思?我去讲述这个产品的故事,这个产品人的故事,下面带链接,告诉你:难道你不值得去拥有吗?所以为什么说这个名字叫绝世好东西呢,就在这个门类中推荐一个不是大众流行,但真正好的东西。这个就用到了传统媒体人讲故事和内容制作的能力。第二个还是传统媒体人的审美能力,在潮流之前发现好东西。 王静静:就是讲内容的时候,重要的还是内容品质。 仇勇:内容创业这件事情,不一定从内容出发。我意淫的这个项目也是这样的,没必要天天去报道什么东西。 王静静:其实还是要从需求出发。 仇勇:对,最终你要的目的什么。我每天跟人写小故事有什么意义呢,最终要的还是是转化率,这个就是故事化电商。 王静静:核心是电商,而不是故事。 仇勇: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天跟左志坚聊天,他有一个观点特别好。谈到内容创业这件事情,大家谈论更多是前面的内容。汉语中叫偏正结构的短语,他说内容创业里边关键在于创业,内容只是个修饰词。重点应该在创业上,内容只不过是创业的其中一个分支。你可以叫做技术创业、产品创业、服务创业,我觉得这个观念非常好。 王静静:这个就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做内容的本质属性是为了什么?如果获取流量的方式有一种比这个更廉价的,做内容就没有意义了。为什么今天大家讲内容创业这件事情,是因为原有的流量渠道失效了,内容可能是成本较低的获取用户的方式。所以这种模式应该叫+内容,而不是内容+,媒体+还是做媒体的思路,但是+媒体不一样,是用服务+一个东西。今后很大一部分内容创业方式,是要想好从某一个业务逻辑做了之后再想与业务相结合的内容在哪里。 仇勇:对,+媒体。之前我和36氪王壮聊的时候,他就提出这个,36氪做的不是媒体+,而是+媒体,重心是创业服务,创业服务中又细分出融资部分,然后再+媒体。 王静静:当然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交易频次到底需不需要内容这个东西来为它去架构。比如我最开始认为招聘这事肯定跟内容结合,结果招聘的频次太低了,内容没法解决,我才转到新媒体。 仇勇:比如像领英一样,其实做招聘起家的,现在开始做内容,他们可以写专栏文章,就是+内容,发现核心是靠人脉去扩展所谓招聘、求职这些事情,顺带+了内容,这个逻辑就是对的。 王静静:所以拉勾网如果一开始先做个媒体,再去做招聘是不可行的。但是拉勾做到一定阶段了,去+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仇勇:内容创业重点是创业,可能我们部分讨论的热情都在于前边。 王静静:这就是我刚才讲到了一个传统媒体人可能还是有内容的情怀在里面。 仇勇:那不叫情怀,叫路径依赖。 精英主义 王静静:可能是保险系数高,很难脱离创业安全区。创业者不成长的多半原因就是路径依赖,太沉迷于原来的方式。您刚才说什么叫好东西,认为传统媒体人有一种很好的审美能力,天然预知能力,我个人觉得这还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情怀,因为精英主义可以定义生活品质,但很多东西是大众选出来的,而不是精英主义,您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仇勇:我们生活中发现好东西,确实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其实类似于简单来说叫民主模式,比如大众点评网。攒那个赞的数,赞的多了,就五星级了,这是一种方式。 但是我说的是一种精英推介,就是你信赖一个人。比如说他的审美和品味等,这样相当于节省了时间成本。 换句话说,比如你是读书很多的人,我想学一下关于人工智能的书,一种方式我去亚马逊上看排名,另外一个方式直接问你。你帮我推荐5本书,两种模式其实并行不相悖。简单来说你要做创业,第一种方式可以选择,成为大众点评网。第二种方式适合个人创业,精英式审美的东西。原因在于,假如这个东西是属于靠积赞数成为好东西的话,其实已经不是叫绝世好东西了。 王静静:本质上你认为媒体还是要有一定的精英主义。 仇勇:不是,我不认为精英至上,商业模式是两种逻辑,比如说民主化选择的东西,如果积赞数够多的话,他已经成为大众流行了,不能够体现叫做在潮流之前发现好东西的能力,这种东西一定是属于小众口味,但是属于逼格很高,能成为大众流行的东西。这就是需要最精英的人士在潮流之前发现了这个东西是好东西,我认为这个路子也是走得通。但是我并不是说精英至上,一定要靠精英来做。看你这个产品适合什么。 王静静:这里有一个本质矛盾,不是市场太小了,而是太依赖于人本身的精力,或者是某一个特定的人的品味,就导致没法规模化,这件事情其实叫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体,是吧? 仇勇:我是信奉这个逻辑的,这很难去做个人创业,这里面没有人际关系。这个机制需要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去实现。我一直认为朋友圈是媒体,叫动态消息,每天分享一个东西,慢慢组成了你的阅读瀑布流,这是媒体。 王静静:我其实对传统媒体有一点点偏见。虽然现在还是能扭转一部分认知,觉得两部分可以融合,不是势不两立。 仇勇:简单来说不管你做什么事,人生不应该有任何偏见,没有意义。 王静静:本质还是要回到事情本身。 跳入洪流之中 王静静:以前的生活方式和以前作业模式发生了一些冲击,一些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因为我们不可能说有那么长时间的一个积累,都待在传统媒体里面来见证这一个变化,这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有的一个过程。 仇勇:那个感受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说叫你必须跳入洪流中。我们这一代传统媒体人,其实错过了第一波浪潮叫网络媒体的兴起。比如2000年的时候,那时候开始工作,做杂志、做报纸,是看不起网站编辑的。最高级的是杂志,特写类的调查记者。第二类是报纸,第三类是广播电视,最后一类是网络编辑,因为他们只会粘贴、拷贝。但是你看这十几年局势在发生反转,当年的网络小编辑都熬成总编辑了,传统媒体人找人去求职。我没有看到那个大势,你没有去投入到那个洪流中,移动互联网或者新媒体又一波新的洪流。 那会儿感觉到如果再不投身于此的话,死的时候墓碑上只能写这里埋葬着一位前传统媒体人,我觉得必须要纵身跳入。 “他纵身跳入了自己的欲望中。” ——冯唐 王静静:这个样子会觉得有不安全感或者恐慌的状态吗? 仇勇:应该是兴奋感。其实没有什么可恐慌的。我认为我还年轻。还愿意去再活一回。 王静静:其实这种东西特别像移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我年轻的时候没有抓住那个洪流,我觉得遗憾。当新时代来的时候,我们又可以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仇勇:就这个意思。这个事情我一辈子也就发生过一两次,假如我是个五六十年代的老记者,到80年代初退休了,一生经历了什么大事呢?这个媒体行业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中,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革,这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事情。这时候才能发生新的转折。 一个新的潮流起步了,能活在新的时代中。 2015年3月,仇勇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他在简介里写到,“全民求涨粉,我想要减粉,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超过1000名真实关注着的公众号,不欢迎陌生人关注,愿真实结实每一位,一起聊聊在线时代的媒体、公关与传播的话题。”
它们的“软文”构思巧妙,很多文章读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一个软文,但很多读者在留言区评论,反而都觉得非常爽。有时发现今天推送的文章不是广告,反而会有很多人表示“失望”——看广告已经变成一种新的趣味。
我觉得在内容创业这件事情上,其实也特别需要“供给侧改革”,因为现在的有效内容的供给其实是蛮稀少的。比如像“雪球”、“华尔街见闻”、“餐饮老板内参”这三家,他们非常垂直细分,大家一看到就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关注它的用户在人群中的辨识度也非常高。
一批有情怀的新闻人,孜孜以求,没有忘记新闻理想这件事情,正在做一些非虚构写作的试验项目。但我觉得大家好像把这个事情弄得特别悲情,需要打赏、包养、甚至是转发支持。我认为这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姑婆那些事儿ios快速审核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zhuanti/3128.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谢谢!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