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Z计划,能帮博客重回自媒体峰线吗?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blog.jpg

 来源 |新榜 

作者 | 韩叙

 

Blog,互联网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Blog之后的很多现象级应用,都与它有关。比如SNS里的“日志”功能,Blog本身有个译名就叫“网志”。比如后来号称要改变中国的“微博”,就是取“微小的博客”之意。至于微信公众帐号平台,你难道不觉得,它与Blog有很多极其类似的地方么?

 

Blog拉开了web2.0的大幕,直到今天,无论你听到什么“3.0”或“4.0”之类的忽悠,我实实在在告诉你:web2.0依然还在进行。

 

Web2.0的核心之一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这又被称为一种大规模业余化的趋势。这个时代,所谓的“业余”,正在全力剿杀所谓的“专业”——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BBS也是UGC式的。这种古老的应用甚至诞生在万维网出现之前。不过,BBS是不注重“人”的,它更注重的是“内容”。在标准的BBS界面里,我们会看到一排一排的贴子,当一个贴子有了新回复后,甚至连原作者都看不到了,显示的是最后回复的用户的ID。

 

Blog是注重“人”的。没有什么人会称自己是BBSer,但Blogger这个词在Blog红透半边天的时候大行其道,很多人以“我是一个Blogger”为荣。一直到今天,在美国,你都很少听到有人会自诩为“自媒体人”,但标签自己是“Blogger”,依然可以见到。

 

 

但是,博客——这个被普遍接受的中译名——在中国的发展碰到了思维上的重大障碍。

 

这个思维就是:内容分发机制。

 

博客全盛之时,以方兴东的Blogchina.com(博客中国,后改域名为bokee.com)为第一代标志。方兴东甚至发出了打败新浪的豪言壮语。

 

但整个博客中国,依然是流量分发。它的网站结构和新浪其实没啥差别:频道套栏目的门户架构。唯一的差别是:新浪的内容,大量来自机构媒体。博客中国的内容,大量来自今天所谓的“自媒体”当年所谓的“博客”。

 

坦白讲,自媒体内容的整体水准,还没有办法和机构媒体内容整体水准去抗衡。尤其是在真实性上。我从来不认为博客能担当所谓的“公民记者”(这个概念一度也是火过的),它只能担当评论员的角色。一项来自CNNIC的调查显示,6—7成的用户并不信任博客。

 

大部分博客的读者其实是很小一群人。大部分博客的内容其实也没啥公共议题的价值:无非就是个人的家长里短、心情日记、人生感悟,之类。用公共媒体门户这种方式去做博客站,道路并不通顺。

 

再加上博客中国其实资本金并不雄厚,它不过融了一千万美元,战线又极其漫长,方兴东也不擅长管理。这个博客世界中的博客站,很快消沉了下去。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新浪出手了。

 

 

2005年9月,我赴香港浸会大学念我的研究生。不过,当时我还顺带兼着博客大巴的差使。

 

南非著名的媒体集团同时也是腾讯的投资者MIH给了我一次去推销博客大巴的机会。MIH的投资经理问了我一个投资圈的著名问题,只不过,这次主角不是腾讯(2005年腾讯远不如新浪牛逼,年营收也没有新浪多):如果新浪做博客,你们怎么办?

 

其实我无力回答这个问题,MIH后来再也没找过我。

 

9月28日,新浪博客出发。

 

新浪博客证明了两件事:1、借助UGC的力量,门户大大扩充了内容,提升了流量;2、博客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商业模式。

 

新浪拥有极其海量的名人资源,它把博客变成一个明星式的东西。因为只有明星(今天叫大V)的内容,才是有公共阅读可能的。明星的家长里短、心情日记、人生感悟,和普通人的,全然不同。

 

新浪博客让明星们有了自己发声的渠道,直面公众,其实已经埋下了大规模解构机构媒体的种子。

 

博客女皇徐静蕾,在演艺圈并不是顶级明星的水准。但在博客全盛的时候,徐静蕾人气之高,是很多顶级明星都无法匹敌的。后来类似的例子是:微博女皇姚晨。

 

韩寒也不是顶级的作家,2009年韩寒与白烨的论战,其实是有点业余(韩寒正职是开赛车)与专业的论战。结果是:业余者胜出。

 

但新浪操作博客的模式依然是门户式的,流量分发式的。一篇博文,如果经由编辑之手入选博客频道首页(或者其它什么垂直频道首页),流量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入选,门可罗雀。

 

博客自身并没有订阅机制,订阅的完成需要第三方RSS阅读工具——但大多数人可能连RSS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意味着博客并没有稳定的流量。它是依赖门户频道首页的。

 

一个web2.0的旗帜应用,最终被新浪做了web1.0的附属品、内容供给者。

 

于是,博客的商业化道路,失败了。

 

今天,很少有人愿意就博客这个概念进行投资。这并不奇怪。概念out是无人问津的。

 

 

无论刘韧后来犯了什么事,Donews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是有其地位的。

 

Donews不放过任何一个新型应用的尝试,包括,SNS。

 

Donews的一帮话事者,2008年的时候做了一个IT圈子的小型SNS:5gsns.com。

 

我去试用了一下。

 

我惊讶地发现,同样一篇博文,当我贴到SNS里时,它的访问量,可能会比我自身博客的流量高上一个量级。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社会化传播的力量。

 

后来我开始玩人人。不过我人人的大部分link是我作为一名老师身份的学生。坦白讲并不算一个圈子。人人网我的日志,访问量很一般。

 

但真正意义上的人以群分实现后,借助圈子的社交链,内容的传播能够很有力。

 

博客大巴开始涉足SNS。第五版其实已经搭起了一个SNS的框架,只不过有很多模块要么是建设中,要么就是构想中。

 

时间不等人。随着博客中国的衰败,新浪博客的强势崛起,博客大巴的SNS宣告夭折。

 

但博客+社交,是能够真正意义上改变门户式内容分发的,是能够建立起订户+稳定流量机制的。

 

后者的建立,才是商业化道路的基石。

 

 

2009年,新浪开始做另外一款产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号称要改变中国的微博。

 

微博再次降低了门槛:使用者的写作不能超过140字。

 

我经常和人举例说明这种限制其实能带来什么:你在博客上写“我今早吃了四个生煎包子”(就这么一句话)——其实你压根不好意思写。但在微博上,这句话的发布,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微博其实是订户+社会化机制的。它比博客更火爆,除了门槛低外,这也是重要的原因。

 

微博加深了对机构媒体的解构,更多的明星,可以直面公众。

 

比如李开复辞职谷歌中国,这事压根没经过媒体,反而是媒体去李开复微博上扒内容。

 

微博的火爆,可以说,也是博客的衰落原因之一。它的低门槛、订阅制、社会化,让博客相形见绌。

 

当然,新浪也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至于博客,自然无法多加顾及。

 

 

我不止一次曾经提过:衰败的博客,在微信公号上获得了重生。

 

借助订阅机制和社会化,微信公号这个远比微博重的产品,从后者手中抢到了现象级的美誉。

 

同样是内容发布系统,新浪博客觉得,或许,引入订阅机制和社会化传播,他们可以卷土重来。

 

11月的最后一天,新浪博客宣布了它的Z计划。其核心就是,改变门户导流的内容分发机制,变为订阅机制,并试图依托微博这个社交媒体的力量扩大传播。逻辑上并非不能成立。

 

但这其实不是新浪博客一家的事。这委实要动员新浪体系里至少两个资源:微博的传播力,新浪门户的公共议题操作力。前者帮助博客的影响范围,后者帮助博客的影响力。

 

这一段的真实意思就是:Z计划的成败,取决于新浪整体的整合能力。

 

 

与很多过了气的互联网应用不同(比如BBS,比如中国的SNS),Blog,有其内在的一种精神气质。

 

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是一个自媒体人,但对“博客”,却欣然接受。

 

请阅读到此文的所有人都注意这样一点:请叫我“博客”。

 

逼格更高一点:Blogger。

 

谢谢!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 类类有话说 App推广 运营经验 线下推广 活动推荐 微信营销 姑婆专题 姑婆圈 ASO 校园推广 地推 ASO100 渠道刷量 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