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薪资还能供养理想吗?热情不该被被现实的面包磨灭
<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 id="js_content" lang="=" e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verflow: hidden; font-size: 17px; word-wrap: break-word; text-align: justify; position: relative;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承认:“没有钱是悲哀的事。”
从全球范围来看,媒体人的“贫穷”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挣得不如卖煎饼果子的,操的心却是一箩筐。现实压力之下,摆在媒体人面前的是更加纠结的选择。一边是买不了车、买不了房,甚至改善不了家庭经济条件的工资,一边是昔日的初心和荣光。抉择很难,坚守更难。
一同来看看媒体人的困惑之思。
— 1 —
理想和面包,怎么成了零和博弈
穹顶之下,理想还没有扎稳,粗粝的生活就呼啸而来。
▌@Jodie:“做新闻或许能让我在精神上体面地活着,但是如果要满足物质,就只能成为斜杠青年。” 搁置理想和应然,来看看媒体人都在怎样生活。
▌@想看电影的人: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记者才这么穷,原来帝国主义媒体人也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媒体人新闻掌握着信息,却并不能转化成效益;
听说过电视民工这个词吧,现在连民工都不如了。操心、劳累、收视率压力,如何费尽心思博眼球又得坚守底线…被网媒攻击、被资本唱衰、既要立牌坊又得为收益做客户的婊子…高薪资都是高浓度的血汗钱,低的不但月光还赤字…时不时地还听到同行猝死;
传媒大学毕业,十年主流媒体经验然后出国从零开始,在异国他乡很难进入主流媒体。刚开始根本看不上自媒体,后来持续更新,加上扩大社交圈,慢慢的找我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帮一家企业写公众号、开设了一个网络专栏、还要更新四个不同品类的的社交媒体,为了有持续的内容还要跑出去各种采风。说实话不比之前在主流媒体轻松,甚至更累,赚的钱也不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很焦虑。
理想和面包竟成了非此即彼的互斥选择。
“当最宝贵的理想主义和青春热情可以用微薄的薪水无限透支时,这是新闻业之殇,也将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与悲哀。”
— 2 —
这围城还有“荣光”,只是进来的人少了
媒体行业也是一座“围城”。高大的城墙和尖耸的角楼依然巍峨,带着一种依然能让人“荡胸生层云”的气魄,吸引你来“建功立业”。只是“城外”的人,透过古旧的大门,似乎已经窥见了城中的萧瑟。
▌@“太阳暖暖”:
今后的传媒学子的出路又是什么呢?
▌@吉&吉:
所以读这个专业并且即将毕业的我纠结了四年究竟要不要干这行;
▌@为国奋斗的周小琦:
2011年毕业于某二流大学新闻系,全系只有1个班,54个人。如今7年过去,只有我一个人还坚守在新闻岗位上……
▌@月:
媒体人真难。一边被要求铁肩担道义,一边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我是国内某知名高校新闻院的研究生,近些年来新闻专业报考学生越来越少,我们这届全年级180人,全新闻系才12个人,全去了传播学,尤其是网络传播。毕业走向也主要是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去媒体的少之又少。不少人其实也是怀抱新闻理想的,但是现实压力实在不能不考虑。单靠“理想”二字支撑,而没有相应保障,未免太缥缈。
在“城内”的人,打点起了行囊,等待随时离开。
有人“以眼还眼”,带着这里的荣光离去然后生活得更好。用这种“叛变”实现某种意义的“报复”。
▌@十三月:
利用手上资源进行整合,打磨出自己的生意门道或跳到甲方,才是媒体人员的王道;有人因一种召唤而来,也因这种召唤而去。
▌@谷颉:
“你不能为了车马费而活着”,我对自己说。这是我当时离开媒体的一大原因。
— 3—
斜杠 本是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娄烨曾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演员,我建议她/他先去干点别的,木工、领班、扫垃圾、送报纸什么的都行。表演是一个职业演员的’第二职业’。”在媒体行业,尤其对于记者这样的职业,多元化的身份角色本就并行不悖地行进着。
▌@一路远航:
媒体天生自带斜杠Buff,发挥好优势,养家糊口没问题。
▌@边边:
斜杠青年才是现在这个社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啊,每个人组合起来多种技能,交叉重叠的可能性降低,让自身不可替代,多好。
▌@Aaron:
我也是小编Aaron ,也是网易云音乐人「二愣」还是插画师王一任,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和法律,人的生命有很多个维度,工作压力能在音乐和画画中释放;
▌@大西安建辉:
我的主业是广播编辑,但是我对城市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加了很多专业群。一有闲时间就会和群里的专业人士聊聊,我感觉这增长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得知识面,对我做好主业也很有帮助。
斜杠青年的(slash youth)本来是指那些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主动选择拥有、享受多重职业身份的人群。在国外,斜杠青年意味着:“ enrich yourself and choose your way” 。但是相比于这种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主动选择,国内媒体人走上“斜杠之路”可能充满了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
▌@oscar:
眼下真实的写照:新闻业更像是一个为年轻人或是家境优渥的富人专门打造的行业。
▌@wuhong :
走上斜杠之路或许真的是因为薪酬待遇不足吧,我觉得就欧美国家来说,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大多数家境较好不愁吃穿的,当然也有追寻新闻理想的,有时候觉得工作时间自由,其实细算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于别的行业,但是收入却没有任何优势。
▌@公子伊伊:
信息爆炸让信息不再稀缺,记者也似乎成为盈余的职业,做副业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迈出的一步。
为什么有些记者会有钱权交易,也是有原因的,他连自己都养不活了,还谈什么新闻理想?
▌@咸叔说:“理想和艺术一样,凭靠随机概率生存。这,有点悲凉。
— 4—
以个体的确定性回应世界的不确定
“真正的勇敢,是带着恐惧前行。” 结构性的因素我们无力改变,但是作为个体,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李微敖:
媒体的起薪并不低,至于实际工作时间和自由度,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工作5年或者更长时间后,媒体的薪水多数已经缺乏竞争力。 如何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一点的经济条件;如何合理、合法地,多赚点“额外的收入”,的确是个难题。我能想到的,还是不断地努力学习,掌握乃至精通1门专门的技能——哪怕就是写作本身,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朋友圈。
@肖隆平:
如果进入了一线媒体,稍微努力点刚毕业挣一万也很正常。北京目前的平均工资是一万,2000万人也就意味着有大把的人拿不到一万(要知道部长也就一万左右),所以挣多挣少一是看你自己的能力本事。当然,如果从事金融保险,或者当下比较火爆的一些行业如芯片(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年薪50万很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说,记者能拿到的工资的确太少太少,可这不是你选择的路吗?从这个角度看,还是能力决定薪资,不要随便去比多少,平添压力。学会理财,挣得少的并不意味着就过得不好。
@Dxlkslbccdtkslove:
投身于新闻工作还是不错的,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还是能够获得一个满意的收入的,当然比起那些高薪产业,新闻工作者的收入的确不多,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重点是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在可以坚持的情况下我还是愿意坚持下去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会有自己的舞台。
正如珠峰屹立千百万年,理想的高地也不会轻易陷落。
@余凡:
即便是在当下艰难的情况下,选择新闻专业行业的人依旧是满怀理想满怀热情的,这份理想主义真的不应该被磨灭,为了生存或是兴趣从事副业当然很好,可是这和全职记者终归不一样,能全身心的投入调查之中才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吧
@李微敖:
至于中国的媒体行业,有没有荣誉感?我的答案是,当然有。 我们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骄傲——即使在今天。
在今天,在这个“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依然能以个体的确定性去倔强回应世界的不确定。怀抱理想,却并不理想主义,在心中为自己藏一片理想高地。我们看到自己职业的伟大与荣耀,也接受它的平凡和蹉跎。
今日讨论
媒体人薪资还能供养理想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小艺将对留言进行精选公布
———— / BEGIN / ————
编辑:善小艺
作者:腾讯传媒
我们是姑婆那些事儿,专注于APP推广和运营干货分享,添加小艺微信(ID:gpxms008)
与各界新媒体人一同成长。
本文已获得原创转载权限,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