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饭碗从来不是体制,而是个人本事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怎样才算是完美的工作呢?

 

曾经有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钱多,事少,离家近”,这当然很好,可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把标准稍微降低一些,很多人追求的是一种铁饭碗类型的工作:

 

稳定,在可见的将来不会失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至于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还不错的收入,足以过上小康水准的生活。

可即便按照这个标准,想要做到都非常困难。

——某网友

 

 

故事专栏

 

Z是我一位朋友,是我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回老家县城当公务员。十年前,在县城大部分人工资只有两千多的时候,他的月收入就达到了四千块钱,一时风光无爽,成为小县城相亲圈子的抢手货。可最近也想着要辞职转行了,他苦笑着跟我说:操他妈的,我也没想到刚工作那时我的收入就四千多了,可现在十年都过去了,周围朋友的小孩都会打酱油了,可我的收入还是四千多。

 

最后,他拿出所有积蓄再借了点钱,在县城中心买了一家店面,做起了卖服装的小生意,一个月怎么着也能赚个万儿八千,自称“简直像年轻了十岁”。

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些朋友在当年都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工作、铁饭碗,最后却或主动被被动的,主动砸掉了铁饭碗。归结起来,有下面几种

情况:

 

1、干得不开心

 

要么是被其他同事排挤,要么是迟迟得不到上升发展机会,一直抑郁不得志,越来越不开心,索性辞职走人了。

 

2、收入不上升

 

公司是动态发展的,收入高低标准也是相对的。很多当年算高收入的工作,却有可能已经过了巅峰时期,再难提升了。几年之后,你过去的高收入却成了如今的困难户,这并不是无稽之谈。想想几十年前,万元户还是土豪的别称呢,今天在北上广深你月入不过万连生存都有困难。

 

3、公司被淘汰

 

市场一直是优胜劣汰的,在中国有超过90%的公司活不过5年。前两天还爆出新闻,一家曾经多年排在国内前五名的手机厂商如今连续三年巨亏,濒临倒闭。巨头尚且如此,一般的小公司更有可能说关门就关门。

以你会发现,铁饭碗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是一种被动的应对方式,有很多假设条件:假设公司会一直发展良好、假设行业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假设你在公司一直干得开心……

 

改变的关键,在于抛弃过去打工思维,以一种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出击,就像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

 

职场中,做一件事情,扩大格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升维”。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擦玻璃,开始你一定是把抹布打湿,把玻璃擦一遍,然而把抹布洗干净,再擦,如此反复几遍,但玻璃看上去还是不够干净,这时你心里在想:只能擦成这样了。这是一维。

 

后来经过反思你知道把玻璃擦得更干净的办法:先用湿抹布擦一遍,然后用干净的干毛布擦一遍,最后用报纸再擦一遍,果然擦得一尘不染,但这只是二维,因为这还只是技能层面,你做的再好,也不过是把玻璃擦得最干净的师傅。

 

再后来,你会思考:怎么能把擦玻璃的方法自动化,能不能开办一个擦玻璃的清洗公司?终于到了三维。

 

到这里,一个简单到擦玻璃的工作,站在打工者角度,可能觉得根本不值得坚持,但是站在商业的角度,可能里面蕴藏着商机。

 

这就是打工思维和老板思维的差别从不同的维度看问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拒绝打工思维,公司不会养你一辈子,没有真正的铁饭碗,这是任何时代都一样。铁饭碗从来不是体制,而是个人本事。

 

无论在哪个时代,职业规划都是需要且必须的,而在这个时代,职业规划显得尤其重要。

 

在古代,对很多人来讲,职业规划可能还没那么重要,因为没得选,可能祖上三代是务农的,这辈子也就种一辈子地了。

 

而在现代不同,一方面因为寿命的增加,职业生涯普遍变长了,古代四十就不惑了,现在,得一口气干到六十多岁,另一方面,现在职业的变化也太频繁。

 

对于职业规划,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考量,之前我也看过许多有关职业规划的书籍,在我看来,把那些复杂的惹人烦恼的环节去掉,留下最核心的部分就可以了。

 

对于绝大多数对职业规划丝毫没有思路的人,我的建议是,先从简单入手,而最简单的,就是用“喜欢”和“擅长”去衡量和判断。

 

但凡一份职业,我们对它的感觉,不外乎以下四种:

 

1)喜欢且擅长;

 

2)喜欢但不擅长;

 

3)不喜欢但擅长;

 

4)不喜欢也不擅长;

 

    -1-

在我们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喜欢且擅长。

 

喜欢确保了我们愿意为这份职业投入时间和精力,而很多时候,因为喜欢所以对回报的要求并不那么高,因为职业本身就带给我们很多物质以外的东西,比如成就感,或者工作本身的快感。

 

而擅长则是更好的那部分,因为擅长,所以往往我们能比别人做的快或者做的好,再加上本身就喜欢这个职业,二者相加,无敌了,基本能在这份职业里做到极致,至少也是优秀。

 

能够选择一份喜欢且擅长的职业,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并不容易,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你身边很少有人能够这样选择,老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职业选择亦如此。

 

对大多数人来讲,最重要的,可能要在“喜欢但不擅长”和“不喜欢但擅长”里选择。

而就我所见,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选择“喜欢但不擅长”的职业,原因也很简单,做一份喜欢做的事情,总比不喜欢的事情要好吧。

错了。

 

其实大家选择喜欢,很多时候是出于本能的懒惰,就像大家都感觉坐着躺着舒服,站着撸铁难受一样,所以大多数人是难以做到坚持健身的。

 

而且,选择“喜欢但不擅长”的人,通常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其实喜欢是会变的。

 

你小的时候喜欢的明星,长大了还喜欢么?你三年前的恋人,现在是不是已经连生日都忘了?

 

职业也一样,你现在喜欢的,未必以后也会喜欢,未必会一直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不擅长,通常会给你不好的职业反馈,要么反馈在成就感上,要么反馈在工资上,时间久了,你难免就会失落,渐渐失掉了最初的喜欢。

 

-2-

所以,我推荐大家的第二选择,是不喜欢但擅长,然后才是喜欢但不擅长。

 

为什么“不喜欢但擅长”要好过“喜欢但不擅长”,最重要的,一个是擅长的反馈,另一个是喜欢的波动性。

 

擅长做一件事情,很多时候是天赋,天赋是难以估量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对数字就是有天赋,有些人对语言有天赋,有些人对运动有天赋,可以说,天赋是上天的馈赠,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所以,不利用天赋,就无异于暴殄天物。

 

另一方面,擅长很多时候是从小的习惯养成,对于一个从小踢足球的人来讲,后来改打篮球,自然脚步灵活,很多NBA球星就是这样。

 

对于从小就跟着爱鼓捣音乐的父亲长大的孩子,对音乐的敏感也必定是优于常人。

 

当你擅长做一件事情,你就更容易获得良性的反馈,而良性的反馈,久而久之,很容易让你改变过去的“不喜欢”,因为说到底,喜欢更多是一种情续,有着很强的波动性。

 

-3-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讲,其实往往做的,恰恰是最不好的那个选择,

就是既不喜欢,也不擅长。

 

如果你的职业规划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除非大环境的影响,否则最应该去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并给予解决。

 

因为正常情况下,当你能做的职业规划,是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时候,通常最重要的原因是,你的能力不行。

 

能力越强,选择越多,能力越差,选择越少,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所以,当你只能选择那个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去做时,你应该从提升自己的能力开始。

 

提升能力的办法千千万,这里就不细讲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再难的目标也总有路可走,而对于混日子的人来说,路再多,他也视若无睹,然后一天一天过下去,日子过的像复印机。

 

-4-

想要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很重要。

 

总的来说,有一个完善且长远的职业规划,对年轻人来讲,是件很好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你规划好了就一定要按照规划的路子走,因为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

 

随机应变才是王道,但是有些东西是不受任何时代及社会的影响的,而那些东西,才是每个想要有所进步的人最应该重视的。比如耐心,比如勤奋,比如坚韧。

 

如果说具体一点的,就是少在各种群里扯淡,如果你每天在各种群里扯淡一小时,那么能拿半小时出来看看书,或者有所思考,那你就赢了一点点。

 

还有比如少打一点游戏,你每天少打半小时王者荣耀,拿这点时间去奋斗去拼搏,那你就又赢了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越赢越多,最终跑赢那些原本在你前面的人。但这很难。

 

当你养成每天在群里扯淡,每天打游戏的习惯时,想要跳出来,太难了。而这也正是考验你的地方,你必须挑战自己,必须战胜自己,才能跟命运掰手腕,如果你做不到,你就输了。

 

不管是输给了自己还是输给了命运,都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而且会越来越无趣。

而这也是长远的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你得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算一下,到达这个目标需要多少时间,多少精力。

 

你每浪费一小时,意味着你达到目标的时间就往后推迟了一小时,所以,问问自己,你究竟有多想达成目标?

 

而答案,就在你的行动里。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