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为他人做嫁衣,我只服豆瓣小组
【来源】纱布读运营
【作者】柳不浪
【编辑】善小艺
豆瓣小组APP在安卓市场上的最近一次更新时间是2015年11月2日,APP Store早已下线。记得当时我还躺在大学宿舍的板床上,看到N个帖子抱怨着豆瓣APP不好用,誓死不卸小组APP。
这些关于两个APP孰优孰劣的讨论还在,小组流量也仍占据豆瓣网的一壁江山。
豆瓣小组发家史
2005年3月6日,阿北的豆瓣网开张。彼时豆瓣是一个专注图书相关内容的网站:你可以在豆瓣上找到任何一本书,然后围绕这本书进行讨论,这些书评将为其他人的购书决策作参考。
图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个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内容,就算是出自同一作者,不同的出版社、译者、出版时间,都会使书籍蒙上不一样的面纱。但独立的个体也终有交集,如果用户想讨论类似「推理小说」、「红学研究」、「马尔克斯」这样的交叉性主题呢?
2005年4月9日,小组藏书功能开通。阿北创建的「余华读者」或许是第一个在形态上所有表示的豆瓣小组。
「小组藏书」的上线,其本意是要将无关书评的内容剥离出去,从而保证图书条目内容的结构性和精准有效。同时,它也让有共同兴趣的读者聚集在同个主题,从而孵化出一系列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豆瓣产品。功能方面,4月12日增加了小组发言修改;4月20日推出小组个性化域名服务。
4月25日,「给孩子们看的书」进驻豆瓣,成为第一个公益组织在豆瓣成立的小组。同济大学 Tongji.Net 读书会、陕西财经大会读书协会这两个非正式校园小组的出现也成为豆瓣小组开创更多可能性的先驱。阿北直言:「这是我们在开通小组时没有想到的使用形式」。
作为历史仅次于豆瓣读书的产品,小组的出现助推了用户围绕某一属性点而聚集的行为。
2005年5月2日,因为小组「爱看电影」的迅猛发展,「我看」单列开通,即后来的豆瓣电影;
2005年8月23日,随着城市小组、线下活动组织的涌现,豆瓣做了「活动」,即后来的豆瓣同城;
2008年3月27日,由于小组创建、使用的简便性,不少用户将小组当作个人博客来使用,豆瓣也就顺理成章地宣布即将推出轻量级博客应用——日记;
2010年12月27日,虚拟社区阿尔法城出世,到2015年3月24日关闭前,共有7.8万居民在此构筑街坊生态;
2013年9月17日,在豆瓣38万个小组里,与购物直接相关的小组超过2万个,是小组中最大的一个类别,「豆瓣东西」成为豆瓣的电商导购平台;
……
为什么小组成为了豆瓣产品的土壤?
如果狭隘地认为,豆瓣小组所提供的数据能观察到很多用户特质,这是不是说,这些数据就足以支撑起一个新功能的诞生?
另一种可能是:豆瓣是一路试错,今天我们看到的已成型的豆瓣产品,只不过是从小组生长出来的、活下来的产品而已。书影音本是一家,阅读、观影、赏乐原就是文艺青年们的心头好,单身汪云集也自然衍生交友需求。
回到豆瓣本身,它始终是一个以兴趣为核心的社区,缺少熟人社交的基因。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是不愿让同学同事知道自己「混豆瓣」,「我们的精神角落」这句slogan真是扎到了不少豆瓣er的心。
这样一款以个人为中心的产品,数百万活跃用户散落在一百多万书影音条目、百万个人页面以及小组、话题广场等页面下。产品的去中心化使得豆瓣的流量分散在各个界面,这时候,小组的出现弥补了豆瓣在社交方面的先天不足,让用户之间真正建立了关系,其社群属性也无疑成为围绕用户特质衍生新产品的可靠来源:既能保证老用户的接受度,又不失与豆瓣的匹配度。
豆瓣的迁就与傲气
作为一名7年豆瓣用户,我对豆瓣最深的印象是:每次改版都被骂。尤其是2015年5月「豆邮」改名「私信」的一场风波,近万名豆友发起「还我豆邮」的线上活动。4天后,豆邮回归,豆瓣er的情感价值再次胜过了豆瓣PM们的理性判断。
这种「不买账」的态度似乎和豆瓣的小组生态不无关系。豆瓣上有这样一类小组,组员通常维持在两个人,在小组里一句接一句互说情话,冷不丁新增了一个成员进来插嘴,马上被踢出去。还有部分人将小组当作校友录,不希望有外人打扰。于是半公开小组和私密小组功能应运而生。
这个在2007年11月就上线的功能,养出了月亮组(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渔民组(人体建造学基地小组)等知名私密组,也从侧面表现出豆瓣对用户的「呵护」。而屡次迁就也屡屡打了豆瓣自己的脸。
最知名的莫过于从「周伯通招聘小组」发展而起的垂直招聘类网站:周伯通招聘。该项目曾在2014年获网易2800万A轮投资,尽管公司现已倒闭,兽汰姆仍然管理着「圈内招聘」这个逾40万豆瓣用户的招聘小组。
而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则是小组人数达到7.8万人的「哇靠这么巧!你也来团购啊!」(以下简称哇靠组)。作为豆瓣第一大团购小组,哇靠组除了有官博官微两个自媒体号,还在小组运营5年后自立门户,成立了「哇靠团」这个团购论坛。
下面就以此为例来分析一个社群良性运转的特质。
1、话题有可持续性
话题的持续性是社群得以保存生命力的关键点。就像一旦电商有优惠活动,豆瓣的红包小组就掀起大动静一样,哇靠组就是一个以团购为主题的垂直内容论坛,而价廉物美几乎是人性的本能追求。
2、拥有明确的社群规则
哇靠组在豆瓣素以入组门槛高著称,具体来说,要加入这个小组,必须在读过组规后找到入组暗号,同时达到注册满两月、豆瓣账号日常活跃等条件。除此之外,团长资格、店铺资格、团价商定、违禁处罚都有明确的规定。
3、价值由组员创造
哇靠组目前有官方团、认证团和姨妈秒三种团购方式。官方团和姨妈秒由管理组接受商家报名并审核,认证团则是由小组组员自行发起、议价、选款、送审、开团,其中与组员、商家、管理组的沟通与协调全权由组员负担。而很多推荐帖的文案创作、图文排版乃至楼主颜值也都相当在线,以至于部分组员走上了微博网红的道路。
尽管哇靠组偶有回扣 / 假货等撕逼帖出现,其小组氛围通常还是一群女生其乐融融地谈价格、推好物。低价淘好物,这个组的用户定位很明确:以18-24岁的女性为主,这一点从团购商品以及多数推荐帖的商品单价也可以印证。而2008年第一批加入这个小组的组员,今年也到了30而立的年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推荐帖中装修、备孕和育儿的话题越来越多。同样,豆瓣用户的年龄层也有了相似的变化,这对豆瓣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真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吧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豆瓣blog及前豆瓣PM Lebanner在知乎上的回答,感谢。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