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是如何毁掉你的职业生涯?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作者】 套路编辑部

【来源】运营研究社

【编辑】善小艺

 

 

现在是北京时间 23 点 04 分,办公室里,有两个人正在加班。一个是我的老板贤哥,一个是我。贤哥不走是因为舍不得走,他正为了运营社的精品课程忙得不亦乐乎;我不走是因为走不了,我正为了明天(对你来说是今天)的文章发愁。

 

我们的工位是互相背对着的,我时不时回过头去,望着那个忙碌的背影,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个男人眼里,我加班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我到百度一查,这“加班”的页面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升职加薪”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屏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也是人,加班要吃掉我了!

 

这不是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的血泪控诉,而是对自我的深刻反省。如果经常加班,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自我感动,而应该是警醒和扪心自问:你真的知道加班意味着什么吗?

 

某大 V 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年轻人,你凭什么不加班》,至今被骂得狗血喷头狗。但是文章里有一段话我觉得很有启发:

 

有两种人可以不加班,第一种人是已经有家庭小孩,可以选择性不加班,而你们现在都不是;第二种人是做事效率极高,不需要加班了,不好意思,你们都没牛逼到这种程度。

 

这段话反过来理解就是,有两种人是经常加班的:第一种是除了工作,人生没啥意义的生活上的 loser;第二种是能力太差,下班前干不完活儿的工作上的 loser。

 

第一种不在我们公众号的话题范围内,我们着重谈谈第二种。

 

我曾经是个高中老师,教书那会儿我就不是特别欣赏那种看起来非常努力但是成绩不进步的学生,总怀疑他们有自欺欺人的嫌疑。现在进了互联网公司当编辑天天催稿,我更加确认了这个规律:拖到最后熬夜赶出来的准没好活儿,写着有感觉的文章拖不到这个时候。

 

知乎网友@沈晓刚介绍,在苹果公司,加班的人会被领导约谈。因为领导认为,加班无非两方面问题:如果是工作效率问题,说明工作能力不行,要想办法提升;如果是工作强度问题,说明任务负担太沉重,应该再招一个人分担。

 

同时,知乎上一些前腾讯员工对腾讯的加班文化深恶痛绝,指出加班是源于失败的管理,领导大量无意义的会议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导致员工集体加班。

 

 

一般来说,我们既无法改善公司的管理,也不能招人帮自己干活,因此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经常加班的人,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没有问题,心里应该都是有点 B 数的。

 

由于效率低下导致经常加班,疲惫和回不了家只是我们遭受的连环损失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环而已,真正惨重的损失至少还有 3 点:

 

1)观念扭曲

 

知乎网友 @Ted X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每天下午 6 点,强制公司的程序员关机。到点以后,不管程序员们手头上有多重要和紧急的任务,都必须关机,不关的就帮他们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后,@Ted X发现,原来总是要加班到 7、8 点的程序员们,全都能在 6 点之前完成工作。

 

紧接着,@Ted X问了程序员们两个问题:

 

明明 8 小时能干完的活儿,为什么要拖到 10 小时才干完?

答:怕领导觉得他们不卖力。

 

现在 8 小时把活儿干完了,还加班吗?

答:活儿是干完了,班也要加。

 

这反映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总觉得自己的小命捏在领导手里,因此总是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哪怕行的是没有意义的事。

 

 

为什么我说这种观念是扭曲的?因为在市场上,你对领导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小心翼翼地讨他欢心,而是有能力为他办事。

 

2)降低市场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给领导把事办了,也讨了他的欢心,不是更好吗?问题在于,你的时间总共就是这么多,别人 8 小时完成了你 10 小时的工作,剩下的两小时就可以用来拉开和你的差距。另一方面,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样的工作量,别人 8 小时能做完而你需要 10 小时,谁的竞争力更强呢?

 

3)加剧阶层固化

 

最早盛行加班文化的不是中国的互联网圈,而是美国的硅谷。而如今,加班文化在硅谷已经成为了明日黄花。36氪的一篇文章介绍道,Google 的早晚餐时间分别是 8:00 和 18:00,亚马逊一位勤奋的员工 8:00 上班 18:00 下班,Twitter 的一名员工则是从 10:30 工作到 17:00,周末从不加班。

 

对此现象,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分析道,在硅谷,如果一位工程师在早上更新了自己的 LinkedIn 个人资料(简历),到午餐的时候他就能够拿到 5 份工作邀约。越是抢手的人才,越是容易在市面上找到新机会——这意味着,如果强制加班,公司率先失去的会是最优秀的人才。

 

 

换句话说,当你和公司都认为你的加班是理所当然时,你们双方都认同了一点:你是一个没本事跳槽的草包。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你和不需要加班的高端人才,就形成了牢固的阶层分化。

 

以上三点,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越忙,越傻,越穷。

 

然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些年,国外互联网公司往往在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惨败,从当年的 Google 输给百度,到近年的 Uber 输给滴滴,莫不如是。归因总是很难的,但是中国公司的“玩儿命”恐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36氪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有这么 2 条耐人寻味的结论:

 

① 工作时长越长的人,越认为自己“得到了非常多的额外训练”。

 

 

② 高层管理者、高薪酬者,跟从加班中的收获是正相关关系:创始人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比例是基层员工的近 8 倍;百万年薪者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比例是较低收入者的近 7 倍。

 

可见,有些公司通过加班获得了竞争优势,有些人通过加班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同是加班,结果却大相径庭,个中区别应该不难分辨:一种是把短时间的任务拖延得很久,一种是扎扎实实地投入到高强度的长时间劳作中。二者结局如何,可想而知矣。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俞敏洪给“油腻”下了这么 4 个定义:贪,俗,懒,装。低效率的加班者,都该对照这四个字好好反思一下。

 

需要反思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存状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运营人的生存现状,我们向全世界号召不甘平凡的运营人,参与 2017 运营人生存现状调查工作。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