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后发制人——让对手给你铺路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来源 | 品牌圈圈
作者 | 小云子


“你一定要抢先占领顾客的心智资源!”


这句话多次出现在被无数营销人视为“品牌圣经”的《定位》系列里。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的赶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先推出自己的产品,并希望快速占领市场,然后转攻为守,躺着赚钱。




趴着也行...


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定要“先发”才能“制人”吗?


不一定!



一、牙膏战


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先发”的确有优势。比如以前的牙膏大战中,高露洁就比佳洁士抢先占领了中国市场中“防止蛀牙”这个概念,从而击败了佳洁士。




佳洁士是宝洁旗下的品牌,宝洁的产品一直在美国市场独领风骚,但由于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步伐缓慢,被高露洁钻了空子,并“盗取”了其“防蛀”概念,从而导致宝洁鲜有的失利,这个案例也被很多营销书籍列为经典。


不过,并不是每种产品和品牌都要严格遵循“先发原则”的。



二、共享单车战


就拿摩拜和ofo来说吧




在上海,摩拜是第一个在广大市民心目中建立“共享单车”定位的产品(最开始ofo只做校园市场)。然而,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之后,作为后来者的ofo瞬间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只要路边还有ofo,绝大部分人都不会骑摩拜。


原因很简单:ofo骑起来更省力,当时的价格也比摩拜便宜。


为什么在高露洁和佳洁士的案例中,先发就能制人,而在摩拜和ofo的案例里,先发就制不了人呢?


玄机就是四个字:




什么才是决定顾客选择的关键因素?


就牙膏来说,它是一种不太被关注,不具有话题性,并且实际功效很难被感知的产品(薄荷味只起“装饰”作用)。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和脑力来对比和选择究竟买哪款。


他们是这样想的:既然有人(广告)说“高露洁能防蛀”,那我就听他的吧,我也不想有蛀牙,就买高露洁了。其他什么佳洁士的就别闹了,反正都差不多,我还要忙着工作呢!


所以,在牙膏领域中,关键因素就是“如何帮助消费者快速完成选择”,先发制人很有效。


而共享单车呢,由于大部分用户每天都要骑,一旦新鲜感一过,关键因素就是“骑行体验”,先发制人就不一定很有效。


所以,(在上海)摩拜就成了为ofo铺路的先行者。为了吸引眼球,第一代的摩拜必须是人们没有见过的,一眼就能认出来的自行车。它不得不采用独特的、“反力学”的、造价高昂的、笨重的车架外形设计:




摩拜独特的外形看似很轻巧,其实力学性能很差,结构非常厚重(否则一压就断)。就自行车来说,最合理、也最常见的结构是三角结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其次是类三角结构(也是ofo的结构类型)。不过,类三角结构虽然更轻巧,但由于太常见了,所以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




除了在结构上做出了牺牲,在推广初期,摩拜还不得不故意派人把车停到地球人不可能停车的地方(比如在没有任何公交站台和出入口的路边),进一步吸引人们的眼球,引发传播和讨论。慢慢地才使人们认识到:“哦!原来这是一种共享型的单车,它人人都能骑,想停哪儿就停哪儿!”




而作为后来者的ofo,由于之前人们已经通过摩拜,对“共享单车”产生了认知,所以在推广方面就比摩拜容易多了,推广速度也更快(因为生产成本低),接受门槛也较低(押金只要99,摩拜要299),骑行体验也更好(轻便省力)。这些优势,就可以让ofo明目张胆的对共享单车的“开山祖师爷”发起挑战。


其广告语——“黄的那个”就是针对摩拜来制定的。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初ofo选择聚焦和“潜伏”在校园市场的战略真的是太帅了!也许它就等着像摩拜这种“用自残来赚吆喝”的同行来帮助它打开更大的市场,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从模式上来看,摩拜是一辆车,而ofo只是一把锁,任何自行车只要刷成黄色,再配上ofo的锁,它就变成了ofo,这是一种很轻的、平台型商业模式。摩拜却更像一个传统的租车公司,只不过没有店面而已。



三、电池战


除了ofo与摩拜之间的斗争,还有一场战斗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南孚糖果装电池和小米的彩虹电池之争。


2015年,南孚和小米都准备推出一款“针对年轻人使用的电池”(其实就是换了彩色的包装):



(上图为南孚电池,下图为小米电池)



当时南孚的策略是:抢先于小米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从而快速占领年轻人市场。


但对南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策略(其市场表现也说明了问题)。


首先,“年轻人专属”,“话题性”,“时尚”和“潮流”等并不存在于南孚的品牌基因里,这不是它的优势战场(篇限,不深入讨论);其次,所谓的“抢先”,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南孚并不是优秀的话题生产者,但小米是;小米并不是更好的电池生产者,但南孚是。如果我是南孚,我会选择后发制人:让小米在各大渠道上为我铺路,然后坐享其成。


由于主打“年轻人”,所以在广告的投放上,社交媒体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微信和微博(小米本身也主打这类渠道)。南孚完全可以通过数据监测手段找出小米在哪儿投放了广告,然后迅速跟进,打出“新南孚,不仅仅是漂亮”之类的口号。




上图为fooads对小米电池的实时监测数据,南孚可以很容易发现小米电池在哪些公号、微博和知乎大号上进行了投放并引起了较大反响(如评论和点赞等),然后迅速跟进(投放广告或参与互动)。


这样一来,南孚就可以借小米的嘴巴告诉消费者:“大家快来看啊!现在有一种年轻人专用的电池啦!”再利用自身已有的“性能优势”对小米进行反攻:“咱们的电池可不仅仅是漂亮哦~”从而抢走市场。


因为在电池领域,产品性能的可感知度(比如持久和强劲)比较高,人们也挺在意电池的性能,于是性能就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南孚的优势战场,其“一节更比六节强”的口号和“聚能环”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后发制人”的策略在表面上看,是南孚模仿了小米的包装,实际上是对小米电池的性能发起了挑战。


相比之下,南孚实际采用的“先发制人”的策略实施起来太费劲,容易产生自嗨,而它那具有话题性和传播性的广告文案,更多的也只能是孤芳自赏了...




所以,对于有些产品和产品概念,不一定非要“第一个占领市场”。因为有时候致胜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谁先”,而是消费者能否感知到“谁更好”或者“谁的故事更好”。


如果你在推广方面存在劣势(比如品牌本身不太被人们关注),但产品的性能又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你可以尝试先让竞争对手帮你把整个市场做大,然后,紧随其脚步,从它手里抢走属于你自己的蛋糕。


当然,必须要确保你的对手不能轻易得学到你的关键优势,否则“跟进”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就像小米电池很难学到南孚电池的性能,摩拜也很难学到ofo的骑行体验和低成本。


“骑行体验”是技术问题,虽然目前的摩拜二代已经有很大改善,但发电机的存在还是会让它骑起来更费力;“成本”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摩拜的确可以学ofo,用别人的产品进行组装,降低成本。但这需要时间,只能小步迭代(否则,对内,成本太高,产品线太长;对外,“组装货”容易模糊摩拜的品牌)。而这段时间,已经足够让ofo占领更多市场了。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