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头烂额!中产阶级的知识危机
来源 |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作者 | 包三先生
近日,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看着房价不落、人民币贬值、猪肉有点贵,我有点焦虑。不光我焦虑,我身边的朋友或多或少也处于焦虑着和准备焦虑的状态。此文是探讨中产阶级焦虑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 ,重在探讨中产家长为孩子出路焦虑的根源。后续我们会从各个角度去剖析中产焦虑的面面观,解读中产焦虑的多方面原因。
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聊天让我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期间我们的聊天内容,从最新上映的电影《你的名字》里日本文化现象,到最近人民币跳水问题,再到大众心理学、罗尔事件、个人英雄主义等等,天马行空、无所不谈。
朋友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专业的名词术语一个接一个,但是我听着,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正当他抄起勺子将一口菠萝饭喂入口中,匆忙咀嚼完刚要开口的时候,我忍不住了。
“停,我觉得我要制裁你下。这些这么高端的逼,你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朋友得意洋洋地晃了晃手中手机,屏幕上一堆花花绿绿的 APP 显得特别扎眼。
我感觉,就在刚才我被喷了一脸。
01 你学习了么?
据朋友说,他的生活是这样的:
清晨上班的路上,他会在 APP 上听某胖的最新音频。
中午休息的时候,他会开始刷某乎,除了看看有没有最新的某乎 live 课程,最主要的还是读信息流里推荐的自己关注的话题有没有答案。
而下班路上,他则会辗转于各个订阅的推送中,有的时候可能也是一段音频,打开一篇篇推送文,然后再一篇篇关掉。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就是这样学习,并认知外界事物的。我们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森林里,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紧张兮兮竞争着。
毕竟,周围的人都在学习着,谁都不愿意成为那块弱肉、任人刀俎;毕竟,我们的地铁拥挤不堪,难以翻书,唯有巴掌大的手机能够灵活运用;毕竟,我们双手紧握方向盘、大脑思考方向标,只有耳朵是空闲的。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没时间,那就听万卷书,看介绍异域风情的视频。还是没时间,那就只能找 5 分钟,听脱口秀大咖、知识界网红带你读书,亦或是利用 2 分钟,看视频了解某个小知识。
那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你学习了么?又学什么呢?
02 你学习了什么?
我们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我们会学习什么。
● 应试知识,以应付各类从业证书考试
● 专业知识,以应付综合类或交叉类工作的需求
● 资讯八卦,以应对社交圈的共同话题,防止被社交隔离的谈资
● 心灵鸡汤,以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虚无主义思潮,压力感和孤独感
● 深度解读,以寻求和作者的共鸣和排解自身困惑
……
然而互联网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互联网上的同质化产品非常的多,应试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分享非常容易同质化,而且就用户粘性上来说,基本是用过即弃的状态。
所以更多吸引我们学习的资源,就是那些拥有一定“卖点“,或颠覆惯常思维的知识。
它们可能拥有深入浅出的内容,让我们在几分钟之内了解某个领域的冷门学科;可能是风趣幽默的段子,帮助我们在午间闲谈时口若悬河;也有可能,只是某个嗓音迷人的人发的音频,让我们听了耳朵会怀孕,在夜间甜甜入睡。
而这些知识、段子、音频内容的提供者,就是所谓的“知识网红“。
在某听书软件最火节目榜单的前 20 名中,阅读类的占 15%,专业知识政策解读类的占 20%,心理类分析类似心灵鸡汤和深度解读的占 40%,而余下的 25% 则由资讯八卦所占据。从节目的火热程度来看,我们看什么的答案呼之欲出。
03 你们为什么学?真的学到了么?
我们刚才从学习的动机角度,去分析”在这个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我们到底学了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把”我们为什么学“这件事情讲得很透彻了,然而实质上,前面的提到的只是一些表象原因。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为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学习理由是非常简单的,事实上,很多人就用这样的理由掩盖了自身阶级的焦虑与不安。
扪心自问一下,有多少人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用类似的 APP,从而强迫自己去学,或者说为了拓展自己的谈资而去学呢?
这种情况最典型的镜头,就是《老友记》中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乔伊在和室友聊天的时候由于很多基础的常识都不知道,以至于去买了一套 26 册按照 A-Z 编纂的百科全书。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这种学习也算是学习的一种啊,哪怕是被迫学习,也是学到东西了啊。
我不否认这种学习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需求,然后通过 APP,通过浅尝辄止的在线课程、火爆微课,而非连贯性、系统化的学习,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前面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的感觉:听他谈起来口若悬河,似乎什么知识都涉猎,让你在羞愧中感觉“被喷一脸”,但当你问他更深的问题,他就不知道了。
看似什么都感兴趣,却没有一件事专注。
所谓“被喷一脸“,就是像我的朋友这样,在通过网络渠道获得谈资之后,会在聊天中表现出极大的表现欲,然后照葫芦画瓢,用自己听到的二手知识对你跑火车,在你艳羡的眼光中获得极大心理满足。
而如果你中途插话,只会被他当做无知群众,或者你提的问题他不理解或回答不了,那么他可能就会刻意无视,继续在胡诌中将你的注意力再次绕回自己的体系。
而你若问他你为什么不学的再深一些、再专业一点的时候,他就会告诉你“没有时间”,从而暴露了他碎片化学习的致命弱点——什么热学什么,而且学得毫无体系、毫无章法。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追捧有营养有价值、深入系统的“干货”;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希望这些知识是浅显易懂、一看就会的,最好短短几分钟阅读就能让你掌握精髓。
这也是为什么,书店的畅销书榜从来都是《极简 XXX》高居榜首,而经过数十年、数百年历史积淀的大部头巨著,却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人人都渴望极速变得聪明、成为大师,可是哪有这样的好事?如果真有,那些花了十万小时深度练习的大师,岂不是要在坟墓里气得跳起?
我们在朋友圈分享转发各种专业文章,各处 MARK、各种收藏,可是收藏夹满了、印象笔记满了,干货都堆在那里积了灰,依然没有时间完成学习一遍。
要么就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过目就忘,等下次再看到这类知识,才发现脑中空空、肚里无货。
随着微信深度侵入我们的生活,微商被鄙视、微课却火爆,知识网红们紧紧抓住人们快速求成的心态,纷纷推出“十分钟掌握 XXX”、“半小时精通 XXX”的课程,无论是免费还是收费,人们都是呼朋引伴、趋之若鹜。
然而,等到报名课程开课的那一刻,有几个人按时去听了呢?
不是因为应酬忘得九霄云外,就是因为懒惰,宁愿躺着看八卦。我们总是不能准时参加,即使参加,也总是无法耐着性子听完,纷纷指望好学的同学整理出课堂笔记,分而享之,继续存在收藏夹里积灰。
我们的订购,更多是因为看到了抢眼的课程介绍,想着这个东西总会有用得着的时候,而如果订阅了就会比别人有优势、比别人学得多。而倘若别人看了,自己却没看,那就会焦虑不堪,生怕因为这一小时的课程,让别人赶到前面去。
竞争关乎成绩的学生时代已经过去,而成年后的世界,竞争关乎收入、关乎地位,关乎我们所奋斗的一砖一瓦、一屋一室,我们怎敢甘心落后?
可是,这种浮躁的到处报名、四处听课,如果只是抱着“不能落后”的心态,又怎能真正学得进去呢?
别人讲出的知识,可以当做兴趣的入门材料听一听,而如若没有后续自发的深入阅读、入心思考,这些知识就只能是拾人牙慧的二手材料,永远变不成自己的东西,更不要说利用这些知识升职加薪了。
在这个时代,深度的学习还是必要的、弥足珍贵的,知识网红、段子科普虽好,却总是别人咀嚼过的,要领会其中精妙,还得自己去深究。
好在我们的粉丝中,有很多积极好学的读者,我们也收到了许多家长的留言,要求我们提供部分参考资料和论文研究。目前我们正在考虑资料的发放形式,之后会提供给大家参考。
04 你焦虑,你学习
说到底,还是中产阶级太焦虑了。如果你读了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 就会明白,他们不仅焦虑孩子的出路和地位,还焦虑自己是否能再上一步。
所以,哪怕是一点点的可以带来安慰的东西,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人们都会死拽着不放。
我们习惯性地拿着手机,刷着微信,翻着朋友圈,在新闻资讯的版面搜索着有用的、有趣的讯息。
时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笼罩在心,生怕被飞速变化的时代所抛离;日夜因为激烈的竞争焦虑不已,担心讯息通达、八面玲珑的人把我们比下去。
在这个沉默即落后的城市中,七嘴八舌展露谈资的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我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搭上话的机会,生怕被周围人甩在后面。
这一点在,一线城市的外来年轻人中尤其明显,我们将这样的中产称为“移民中产”。关于他们的焦虑,其实还有更深层次和多元化的原因,我们会另作文章和大家分享,而他们的知识焦虑,实则源于从小就已经习惯了的“高度竞争的忧患意识”。
当然,“高度竞争的忧患意识”并不是移民中产的专利,只不过,他们在经历过涌向北上广的艰难过程以后,从此胶着在一线城市,面对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的都市,从而显得更为焦虑罢了。
记得在一个分析知识网红如何形成的文中看到一段话,大抵可以形容这群为知识问题焦头烂额的中产阶级。
“听完某甲的演讲,感动到希望再听一次;看完某乙的视频,恨不得立刻请教;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某丙的线上分享爆满,于是加入其中,佩服到想把其作品全看一遍——每场激动、感动、崇拜……都具有可换性,因为人早已失去对质感差异的分辨能力,以至于每次情绪都显得那么地类似,那么地具有可换性,那么地肤浅,那么地激荡人心而又毫不重要。”
“当人们没有能力分辨,情绪与情感,一时的激动与原本可以持久的感动,真心的表白与虚假的逢场作戏,深刻的演讲与肤浅的演讲,以及,真正的知识精华与粗浅的知识表象时,一切都具有可换性。”
可能你今天听到的是某网红,明天却发现,这网红的文章是某大咖代笔的。但是,Who cares?我得到我想要的就行了。
所以,我们该如何学,才能既平复自己的焦虑,又能真正学到东西呢?
首先,我们并不排斥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学习模式。
各位读者不妨将此作为学习兴趣的开端,抛弃掉把碎片知识作为谈资的想法。通过网络阅读了解大概,然后主动寻找体系化的书籍,真正的去了解这个知识或者这门学问的前世今生,以及这门学问的具体内容。
长期沉浸在电子阅读中,大脑会形成对电子屏幕的新回路,从而让你的注意力片段化。科学家说,每时每刻看手机的人,会丧失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会变成双眼无神的木头人。
相信在这样沉浸式的个人探索的过程当中,大家也会自然做到“去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收获彻底掌握某个知识技能的满足感。
这种方法,就能帮你和“关注太多公众号、强迫症一样逼自己看、看了好像又没学到什么、继续焦虑”的恶性循环说再见。
与此同时,大家的知识体系越是碎片化、宽泛化,对于有专业化学科素养的人的社会需求,就会越强烈。
在这个斜杠青年层出不穷、微信创业屡获红利的现在,你掌握了深层次的知识,你就能将知识变现、用知识名利双收。
其二,先花 1000 小时在某个领域上求得深度的学习,是最朴实最直观的学习方式,避免了拾人牙慧的嫌疑的同时也在塑造自身世界观,价值观。如何进行十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可以阅读 如何比父母走的更高远?普通子弟逆袭指南:孩子篇。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最开始都是听到的是各个大咖们咀嚼过的知识,或者借了别人的眼睛去游历的经历,人云亦云、飘然不实。
但是如果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文字、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心得、用自己的双脚去感受生活,充分调动自己各种感官进行学习,自然就可以渐渐分辨得出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思想。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事实当作思想而随意质疑,把思想当作事实而趋之若鹜。
而这个错误,若你是个深度学习者,便可以直接无视。
大家大可继续听书,只是有时候,还是要读完整的书、写一篇长长的读书笔记,在深度学习中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
再走出去和人多多交流,摒弃掉炫段子、炫谈资的想法,在真切的求知探讨和思想碰撞中,汲取他人的思想。
如果有时间,旅旅行也是不错的选择。
你焦虑么?不如深度学习一把。
焦虑变不成金钱,也无法让你变聪明。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