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巷创始人钱钰:App到底是不是地方站的最终归宿?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1409279422231.jpg

来源|航加公开课 ID:openhangjia


APP到底是不是地方站和新媒体的最终归宿?

 

前段时间,有位老师写了洋洋散散的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我半天没看懂,可能是理解能力差。App到底是不是地方站的最终归宿?地方站(区域新媒体)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今天来详细说说。 

 

互联网生意有两种,一种靠规模,最早的网址站、小说站、音乐电影站,现在的手握上亿微信粉丝的大神们,都是靠流量规模吃饭。很早的时候通过各种规则宽松和暴力手法,获取用户,不论对错,最终粉丝价值变现是真的,一个粉丝一年产出一块钱,也收入过亿。 

 

而另一种,靠深度。可能只掌握了2000个粉丝,但是每个粉丝给我5000块,也一样能有过亿收入。

 

中国地广人多、幅员广阔的地理区位和不平衡的地区互联网水平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靠流量红利暴发的隐形富豪,所以第一代和第二代“站长”更适应第一种方式,简单、粗暴。因为大多数站长都是从草根出身,思维逻辑比较趋同,创业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件浮躁的事,简单快速的赚钱已经成为了思维标配。 

 

而大部分本群的区域网站(自媒体)生来就有天花板,用户规模不够大(北上广深武汉重庆等城市例外),在消耗完bbs和微信两波红利以后,突然发现,大流量原来是不稳定不靠谱的,一旦参与者多起来,会快速摊薄规模。很多人在说,是不是网址站以后有微博,微博完了有微信,是不是还会有其他流量红利,我再等一等。下一波,这个真的要看机缘和时机的把握能力,而真正稳定的,可以支撑像化龙巷这样的网站生存十年的,是流量的深度挖掘和变现能力,这对于区域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接下来目前我们来看区域网站里营收健康(2000万以上) 发展壮大的本地网站有什么特征,我们以化龙巷、得意生活、西子湖畔三个为例:

    红利期通过BBS社群积累下来的流量是基础,在移动时代已经及时转移到app和微信,我经常说我们也不过是赶了个末班车,真没想到移动端迁移这么快,还是慢了。

    这几个站点对本地行业的理解比较深,围绕这些行业来做变现,而不仅仅是影响力和广告,这一点越来越明显。化龙的六大事业部几乎都围绕着垂直行业展开业务,得意甚至独立出了两家公司来做亲子垂直和家居垂直,西子的架构和化龙比较接近。 

    通常都有百人以上的团队,公司化管理,体系健全,目标清晰,分配体系合理。大部分还做了员工持股平台,准备做员工股权激励。

    都有一支高执行力的技术团队,技术人员占比不低于公司总人数15% 。

 

再来看下,目前收入靠前的区域自媒体(微信为核心)的特征 :

 

    在千万级大城市,消费旺盛,同时团队媒体表现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学习力强、团队管理强,如武汉大牌的十点半、吃喝玩乐in广州、南宁圈;

    虽然在三线城市,但对本地消费行业精通,行业玩法娴熟,团队管理强@黑墙@吃喝惠州 ,虽然他的流量并不是当地最强,但行业专业度、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弥补了一大块,在西子湖畔所在的惠州不但可以活下来,而且还活的越来越好;

 

大家会发现,能推动区域媒体(网站)向前跑的核心能力无非几样:


(1)有一定的基础流量 (越精准越好);

(2)懂行业,了解行业的商业模式 同时懂互联网最新的玩法 ;

(3)团队目标明确、管理规范、节奏控制好,能把想做成的事做到;

(4)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可以随市场变化做出适合发展的产品。

 

昨天搜狐新闻客户端三大区的总监来访,谈到移动互联网信息流广告落地本地的战略,最大的困惑是这些大品牌移动产品到了本地以后,除了信息流的广告位置,代理商一般很难操作客户的实际效果转化,所以很多客户投放了以后 效果一点不明显,远不如我们的爆点模式和结合电商的锁客模式(这个前几次有讲)。

 

总体经济下行,媒体高度移动化的前提下,客户对效果越来越敏感,如果没有一支可以帮助客户实现效果最大化的本地营销执行团队,只是就广告位置谈业务,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冷漠。今日头条在资本的裹挟下,信息流广告多到已经令人发指的地步,用户已经越来越免疫,没有独特体验,没有良好互动,没有全程体验管理的“硬营销”会越来越难落地,所以才会给了天天快报,搜狐新闻想要超越的动力和市场空间。

 

一个更具创意、更懂行业的本地团队会是最有价值的。全国营销(包含广告)市场的70% 其实是在本地的。所以有谁如果说要发讣告告别区域互联网的,也是傻。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困难多得要死,感觉大势都不在我们手中,但是我还是无比无比无比看好区域互联网。因为我们有的不是一个app,不是一个微信号。

 

回到核心问题,刚说了,app并不是最核心的未来,未来是你说的12345,那为什么化龙巷要做app,必要性在哪里? 2016年化龙巷微信的单号收益,如果要全国区域微信排名,也一定能排进前五,从收入来说,三线城市地方站里绝对第一,为什么化龙巷要做app? 

 

    第一,app就是PC网站的延续,PC站点的用户习惯完全被手机颠覆,但是其实用户很多的需求并没有变:如对本地及时内容的获取,如果本来化龙就有稳定的内容输出,用户也有给化龙巷贡献内容的需求,但我们如果没有app 就等于自己断了一只脚。我听闻很多网站因为做了微信,人手有限,觉得app又没有技术能力,就把传统网站废弃了。我能理解,毕竟微信的成本极低,但这也像温水煮青蛙,等水(微信)不热了,也许蛙(团队)也死了。那么多年积累的网站,灰飞烟灭了,我其实很心疼。

    第二,对化龙巷不了解的人会问,为什么化龙巷最近广告没有了,是不是不行了。参加过我们航加特训营的都知道,化龙的战略已经全部转移成为以数据营销为核心的本地行业服务,且收入一直在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基于的是各个行业的流量和服务场景,这些场景都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流量供给。以家装为例(http://family.hualongxiang.com/),垂直行业频道已经从以往的媒体化资讯化转型为场景化服务蓄客平台,这些服务需要不断导流。垂直网站在本地和我们竞争,最大的劣势就是成本,他们需要不断从搜索引擎引流,而我们则不需要,但移动时代,PC流量大量下滑,如果移动端没有多行业的稳定流量入口,我们的行业垂直就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转化。(这是最核心和关键的一点) 

    第三,那又有人问了,为什么你们不把行业业务用行业矩阵号来做呢,你看很多微信大佬都在展示自己本城市的微信行业矩阵,看起来好牛逼的。我认为,垂直行业公众号矩阵在中小城市是个伪命题。本地行业低频,内容团队也无法和全国一线团队抗衡,粉丝忠诚度很低,微信脉冲式的内容传播无法创造丰富多样的场景,无法为行业起到持续导流的作用。行业矩阵垂直公众号在产品包装里,可以唬唬人,前几天在微联大会上,南京的自媒体做了一大堆公众号,我觉得最终如果都是媒体效果叠加,何必呢。

    第四,app相比微信流量确实非常稳定,波动率很小,如果提供的服务本身有特点(如网友UGC的第一手民生内容)、稳定(每天有几百的新鲜内容),app的流量就能十分稳定。 产品优化对基础流量提升量级惊人(如这次千帆新版的积分体系和性能提升) 如果持续找到一种服务输出,app是一个很不错的管道。

    第五,app如果一旦发展到8-10万日活,就相当于一个百万级的微信大号,打开率、留存时间、总流量大大超过微信。化龙巷现在日活在7-8万之间,每天平均用户打开8次,平均留存时间最长达到30分钟,最高峰push文章十万+一点不少于微信,而且流量的持续性很强,比起微信爆发后淹没在朋友圈,目前越来越体现出优势。当然,前提是提前布局和耕耘。也就是说,达到一定的量级以后,app其实也具备了微信的爆发力,但是门槛很高,积累时间会较长。因为微信没有随时push的能力。

 

那同学们又问了,你说了那么多app的好,又否认他是地方站的救命稻草呢?

 

    第一,app的社会接受度并不如微信,app是全国性产品,由于通讯特征和支付特征,现在各个年龄阶层都在使用,已经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第三方服务众多,营销过程中,公众号、微信营销的成本十分低廉,而app的社会接受度和品牌认知远不如,定价权上微信明显占据优势。

    第二,app的安装成本高、运营难度高,微信粉丝的获取虽然越来越难,但依然可以有一些方法,操作简单,但至今很多年长的人都不会使用应用市场下载app,或感觉太复杂。 限制了他的快速发展 。没有及时良好的反馈,很多站长和微信比起来,会没有耐心去运营。

     

    第三,app相对封闭,与外部链接相对比较困难,与其他应用服务连接起来比较困难,显得比较孤立。 



我们认为app只是一个流量获取,稳定流量的工具和入口,且只是之一,是所有流量组合中的一个,且不为必须项。 

 

结论:在互联网基础建设已经逐渐完备的今天,流量红利基本消耗殆尽(也许会有下一个风口,不过相隔时间会越来越长,你也不一定抓的住),接下来很现实的问题是要面临流量转化和利用的时代,葛优躺式的赚钱时代可能越来越少了,未来对精准流量的搜集,最大效率的转化,最高值行业的选择,转化方式的不断优化,一定会是下一个时代。 

 

所以我不并认可区域网站走入末路的论调,确实对现在区域网站的大部分团队现状持悲观态度,因为思想的惰性和团队管理的孱弱,看似走出每一步都很困难,这确实是现状。 

 

未来地方站的发展有两条道路

 

第一条是掌握一些碎片化和脉冲化流量(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号及社群、今日头条等媒体矩阵)依靠媒体策划、线下活动、整合资源、h5互动营销来生存,这个大小城市通吃,县级市也不例外。这条路其实也不差,没有app也可以活,更多类似综合营销类公司+互联网资源分发,缺点是受人员能力影响太大,不太稳定。

 

另外一条就是掌握流量转化的核心心法,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深耕,发掘行业里的大机会,培养一个深扎土壤,深嵌在行业产业链里的服务型公司,这种一旦做起来,想象空间就无限了。吃喝惠州黑墙在临沂的演讲,我一定找机会让他再来本群[小编注:“区域新媒体公开课”微信群]讲一次,让大家看看一个美食行业在一个四线城市可以怎么玩,颠覆你的三观,一切基于专业。但是,有强悍团队的,这两种方式可以通吃。

 

如果你是希望依靠app来延续媒体化的业务,把五六年前那一套PC运营的方式搬到移动端,轻松愉悦的赚钱,我劝一句,还是早点回家洗洗睡。

 

如果打定主意重新起航,向下深挖,从一个小舢板开始建一座自己的航空母舰,那么,我们愿意帮助你。

 

姑婆那些事儿推广服务 点击 :http://www.gupowang.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爱搜:互联网资讯类类有话说App推广运营经验线下推广活动推荐微信营销姑婆专题姑婆圈ASO校园推广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园运营团队

 

姑婆那些事儿(www.gupowang.com)是互联网推广运营知识分享平台,关注移动推广(android,ios)运营,网站推广运营、校园推广及互联网领域最新动态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儿)。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姑婆那些事儿负责整理推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运营者观点与立场。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姑婆那些事儿—小秘书(微信号:gpxms001)协商解决

收藏

{{favCount}}

个人收藏

投稿请戳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评论(0)

{{ user.nickname }}
发表评论
登录 进行评论
加载更多 正在加载中... 没有更多了